1962年,41岁的孙道临与36岁的"越剧皇后"王文娟在庐山蜜月合影,这对艺术伉俪相伴终生,成就影坛佳话。燕京大学毕业的美男子,独特的嗓音加內在魅力,孙道临与王文娟都是头婚,而且相伴到老。 庐山的风拂过他们略带羞涩却无比幸福的脸庞。然而,就在这趟看似浪漫的蜜月旅途开端,他们经历的却不是鲜花与掌声,而是一场没有座位的火车旅行。 当孙道临为新婚妻子王文娟找来一张小板凳,并轻声说不能让新娘子站到杭州时,这个小板凳,就成了他们爱情最质朴、也最坚固的花轿。 1958年的孙道临,早已是影坛上响当当的人物。他凭借在《渡江侦察记》里的英勇连长、《永不消逝的电波》里沉着冷静的李侠等角色,成为万千观众心中的偶像。 这位毕业于燕京大学哲学系的高材生,外形儒雅,其独特的嗓音更是充满磁性,无论是为《王子复仇记》里的哈姆雷特配音,还是朗诵诗歌,都有一种摄人心魄的魅力。 可就是这样一位近乎完美的男人,在个人感情上却迟迟没有动静,急坏了好友黄宗江。 也正是在黄宗江这位热心月老的牵线下,孙道临的世界,闯进了一位林妹妹,越剧表演艺术家王文娟。王文娟在越剧舞台上的地位,正如孙道临在电影界的地位一样,举足轻重。 她塑造的林黛玉,被认为演活了,一颦一笑皆是风情,一声叹息满含愁绪,早已成为越剧史上的经典。 他们的第一次见面,没有世俗的客套,而是直抵灵魂深处的交流。他们惊奇地发现,彼此都曾在抗美援朝时期奔赴前线慰问演出,都怀揣着对新中国最炙热的赤子之心。 孙道临回家后,辗转反侧,写下了一首藏了几十年的情诗:“请给我一缕阳光……”。一个是银幕上的硬汉才子,一个是舞台上的古典佳人,相似的家国情怀与艺术追求,让他们迅速坠入爱河。 然而,当他们准备谈婚论嫁时,一堵无形的墙横亘在了面前。组织上找王文娟谈话,要求她站稳立场,划清界限。这对热恋中的男女,就这样被一股强大的外力硬生生拆散。 王文娟含泪退还定情信物时,孙道临靠在上海街头的梧桐树下,仰头望天,任泪水滑落。那是他一生中为数不多的脆弱时刻,一个男人最深的痛苦与无力,都融化在了那无声的泪光里。 幸运的是,他们的爱情并非孤立无援。好友张瑞芳等人在北京开会时,将这对苦命鸳鸯的遭遇,汇报给了周总理与邓颖超同志。 不久后,王文娟赴京演出,邓颖超特意约见了她,并给了她一颗定心丸:“道临是个好同志,我和恩来都觉得你们很合适。”有了最高领导人的关怀与肯定,他们爱情路上的坚冰终于开始消融。 于是,四年等待,四年煎熬,所有的苦涩都在那一刻化为了甘甜。他们的结合,没有惊动任何人,低调而简朴,却比任何盛大的仪式都更显珍贵。 婚后的生活是艺术上的琴瑟和鸣,也是生活中的柴米油盐。孙道临虽是万宝全书,却独缺一只角,不会敲榔头,生活上常常需要王文娟照顾。 而王文娟虽没上过大学,但悟性极高,勤奋好学,孙道临便成了她身边的活字典。他们互相欣赏,也互相“挑刺”。 王文娟会开玩笑说孙道临演得最好的角色是《雷雨》里的周朴园,因为“伪善得完全不像你本人”,而孙道临则会去看妻子的每一场演出,默默支持。 他们用一生诠释了何为德艺双馨。年近八旬的孙道临,为了拍好电影《詹天佑》,拖着病体,在零下四十度的严寒中实地考察,而王文娟则将自己多年的积蓄捐给家乡修建水库,默默资助患病儿童,从不声张。 2007年,孙道临先生溘然长逝。十四年后,王文娟也追随他而去。 信息来源:新民晚报.记忆 | 我心中的爸爸和妈妈写在孙道临百年诞辰之际 #头号创作者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