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当大官的,人前显贵了大半辈子,临了倒有个怪现象:不管你是唐宋的宰相还是明清的总督,功成身退时多数都卷铺盖回老家了。 为啥放着京城的富贵地不待,偏往山沟沟里钻? 头一样,朝廷规矩就明摆着卡人,汉唐就有规矩,到明朝那会儿更直白:一个正一品的大官,在职时一年能领上千石粮,退了休,手一抖砍掉三分之二,就剩点嚼谷钱。 这就像从前管着满汉全席,如今只给碗小米粥,而且京里物价飞上天,光凭这点子钱想在皇城根下充大爷?趁早歇了吧! 就像大清那个写进青史的能臣张廷玉,要不是磨蹭着在京城不走,惹得乾隆爷疑心,晚年也不至于把老脸丢尽了。 卷进权力场的是非堆里,退下来还在跟前晃悠,那不是给人添堵吗?回乡躲远点,才是保全身家性命的聪明法子。 再者说,京城那地方根本不是养老的窝!北宋的王禹偁就念叨过,在京里赁个像样的宅子,一月最少十贯钱,他那点俸禄刚够填窟窿。 退了休没了进项,难道真在皇城根下喝西北风?地方上柴米油盐多便宜,家里祖上多少还留点田地产业,在老家买田置地开个铺子,才真叫衣食无忧。 还有一层,京城那鬼地方真不适合老头待,人口乌泱泱的挤一块儿,夏天闷罐子,冬天滴水成冰,更要命的是闹起疫病来,躲都躲不掉。 万历年北京城那场大瘟,十户人家九户都空了!一把老骨头搁那儿,不等于送死?哪如江南水乡,气候温和山水好,正经是养老的去处。 看看白居易多聪明,退了休就在洛阳弄个小园子,栽花种草当药农,活到七十五岁的高寿;再看那些死赖在长安的官儿们,六十岁就算难。 说到底,这些老大人读过圣贤书,心里揣着"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念想,退休归隐,正是践行这份老理儿的时刻。 陶渊明唱着"归去来兮",苏东坡流放惠州还能"日啖荔枝",没了朝堂上那些个乌烟瘴气,反倒找到了自在。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