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打了三年多,最近冒出个怪事,中国一枪没放,却成了谁都绕不开的大玩家,中俄贸易干到2400亿美元,直接创了历史纪录,美国人盯得再紧,也没揪出中国给俄罗斯送武器的实锤,可两国的生意越做越猛。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先说说大家最关注的一个点:战争对俄罗斯的经济打击到底有多大?不少人原本认为,西方国家一边倒的制裁会让俄罗斯经济迅速崩盘,尤其是断绝了俄罗斯对欧洲的低价能源供应,应该会让俄罗斯元气大伤。 但结果却出乎意料——俄罗斯的经济并没有崩溃,反而在缓慢恢复和增长。2023年,俄罗斯的经济规模甚至突破了2400亿美元,同比增长超过了26%。为什么会这样?这里面中国的身影不可忽视。 中国在这场冲突中,选择了一条非常巧妙的路子。虽然中国没有直接参战,也没有给俄罗斯提供武器,但在经济和贸易领域,却毫不犹豫地与俄罗斯展开了深入合作。 西方国家对俄罗斯实行制裁,很多欧洲和日本的品牌纷纷撤离俄罗斯市场,这让俄罗斯市场一度出现了真空。比如,德国汽车和日本家电从俄罗斯几乎消失,但中国制造的商品很快填补了这个空缺。 说白了,中国的汽车品牌特别是新能源汽车,迅速占领了俄罗斯市场。 你在莫斯科街头,甚至能看到很多出租车换成了中国品牌的电动车,这种替代速度令人惊讶。超市货架上也堆满了中国制造的手机、家电、服装等商品,完全满足了俄罗斯消费者的日常需求。 更重要的是,中俄之间的合作不仅仅停留在买卖商品那么简单。俄罗斯深刻意识到,单靠卖能源没法长远发展,必须要补上制造业和科技的短板,中国这些年积累的制造和科技优势正好能帮到俄罗斯。 中国的农业机械生产线甚至直接搬到了俄罗斯远东地区,带去先进的自动播种和施肥设备,大幅提升了俄罗斯的农业效率。 在人工智能和自动化领域,中国的高科技产品也在俄罗斯及邻近中亚国家热销。比如自动清洁机器人、智能运输设备,这些产品极大地推动了俄罗斯相关产业的升级。 可以说,中俄合作已从单纯的能源交易,发展到多层次、多领域的深度融合。 再看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中俄合作同样亮点频出。远东地区的开发成为双方关注重点。中国企业参与了天然气管道、铁路、公路和大桥等一大批重点项目建设。 比如西伯利亚力量天然气管道、北极LNG项目,以及连接两国边境的黑河公路大桥、同江铁路大桥等,不仅改善了当地基础设施,也促进了双方货物流通。 绥芬河口岸的货运量屡创新高,2024年突破了122万吨,货车每天来来往往超过300辆。甚至机场开通了定期航班,形成了陆空联运的贸易通道。 俄罗斯远东的经济特区也吸引了大量中国企业进驻,目前已有超过8000家中国企业在此注册,比德国和美国企业多得多。通过减税、免签等优惠政策,俄罗斯显然想借助中国的力量来振兴这片“后院”。 在金融领域,中俄之间的合作也极具创新性和战略意义。过去两国贸易主要依赖美元结算,受制于西方的金融制裁后,这一模式被迫改变。 现在95%以上的中俄贸易用人民币和卢布结算,俄罗斯的外汇储备里,人民币的比例越来越大。莫斯科甚至成为全球第三大离岸人民币交易中心。 两国的支付系统也实现了对接,中国的CIPS和俄罗斯的SPFS让双方绕开了西方主导的SWIFT系统,即使美国将俄罗斯踢出SWIFT,中俄企业仍然可以顺畅做生意。 更有意思的是,一些俄罗斯企业为了应对银行转账延迟,选择用黄金运到香港兑换现金,虽然手续费高达6%,但依然保证了贸易的顺利进行。 面对这样的合作成效,美国及其盟友感到非常焦虑,不断升级对中国相关实体和银行的制裁威胁,企图遏制中俄贸易发展。但事实是,中俄贸易不但没有受到影响,反而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美国虽然对中国给俄罗斯输送武器一直紧盯不放,却始终找不到实锤证据。而且,中国坚持不承认俄罗斯吞并乌克兰领土,也没有给俄罗斯提供军事援助,所有合作都是合法合规的商业行为。 这背后,实际上是两个大国在复杂国际局势下的战略选择。俄罗斯需要中国的市场、技术和资金来抵御西方制裁的压力,维护自身经济稳定。 美国和西方的制裁没能阻止中俄走得更近,反而激发了两国互补合作的潜力。如今,谁都无法忽视这两个大国结成的利益共同体,它不仅影响着区域局势,也为全球国际关系格局带来了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