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1660年的一天,义王孙可望正陪着顺治皇帝围猎,突然被一支流矢射中,这个降清不到

1660年的一天,义王孙可望正陪着顺治皇帝围猎,突然被一支流矢射中,这个降清不到两年,曾让清廷大感头疼的枭雄当场毙命。 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陕西延长县的一个贫苦农家迎来了一个男婴,父母为他取名孙可旺,后来他在乱世中自己改名为孙可望。 此时的大明王朝已如风中残烛,陕北的连年灾荒让无数农民失去生计,孙可望的童年在饥饿与动荡中度过。 天启末年,陕西爆发大规模农民起义,16岁的孙可望为求生存,加入了张献忠的起义军。 张献忠初见孙可望时,见他眼神锐利,又能识文断字,便收为养子,赐姓张。 在张献忠的起义军中,孙可望凭借过人的胆识和谋略迅速崭露头角。他不仅勇猛善战,更擅长统筹调度,很快成为张献忠麾下最得力的将领之一,与李定国、刘文秀、艾能奇并称 “四养子”。 崇祯十七年(1644年),张献忠在成都建立大西政权,孙可望被封为平东将军,负责镇守战略要地汉中。此时的他已不再是当年那个挣扎求生的流民,而是手握重兵、威震一方的军事将领。 张献忠在汉中推行严格的军法,同时安抚百姓,鼓励农耕,展现出与其他农民军将领不同的治理才能。 1646年,张献忠在西充凤凰山与清军激战中中箭身亡,大西军陷入群龙无首的境地。孙可望为首的“四养子”率领余部向西南突围,最终进入云南。 此时的云南正值土司叛乱,明朝的地方官员无力控制局面,大西军的到来迅速平定了叛乱,建立起新的秩序。 在云南期间,孙可望展现出卓越的才能,他推行 “重农桑、兴学校、定赋税” 的政策,使得云南很快恢复生机。 然而,随着权力的巩固,孙可望的野心也日益膨胀。他自称 “平东王”,建立起独立的行政体系,甚至试图称王称帝,这引起了李定国等人的不满。 1649年,南明永历皇帝在清军的追击下逃往广西,处境岌岌可危。孙可望此时意识到,仅凭大西军的力量难以对抗清军,于是决定与永历合作。 孙可望派人前往南宁,向永历表示愿意 “共扶明室,恢复中原”。永历帝在走投无路之下,册封孙可望为 “秦王”,希望借助大西军的力量抵御清军。 然而,孙可望与永历的合作从一开始就充满矛盾。孙可望企图控制永历,独揽大权,而永历则想利用大西军的力量恢复明朝治。双 方的冲突不断升级,最终在1651爆发了 “安龙事件”。孙可望派人前往安龙,将永历身边的大臣全部处死。 这一事件引起了南明官员和大西军内部的强烈不满,李定国等人更是公开反对孙可望的做法,大西军内部的分裂已不可避免。 1657年,孙可望带着十几万大军进攻永历迎回的李定国。李定国兵力仅三万余人,真打起来肯定不是孙可望的对手,但孙可望手下将领都不愿意内讧,纷纷阵前观望。 失去对部队控制权的孙可望,带着几百亲信向清军投降。清廷对孙可望的投降极为重视,顺治亲自接见了他,并册封他为 “义王”,赏赐无数。 孙可望为了讨好清廷,将南明的军事部署和西南的地理形势全部告知清军,成为清廷进攻南明的向导。 孙可望的降清对南明来说是致命的打击。清军在他的指引下,迅速占领了贵州、云南等地,永历被迫逃往缅甸。 1659年,吴三桂攻入缅甸,俘获永历后将其勒杀,南明灭亡。 孙可望虽然为清廷立下了 “大功”,但他的处境却越来越艰难。清廷对他始终保持着警惕。 1660年秋,顺治率领王公大臣前往热河围猎,孙可望也在随行之列。此时的孙可望降清不到两年,虽然表面上依然享受着 “义王” 的待遇,但实际上已被清廷严密监视。 围猎当天,顺治兴致勃勃,亲自射杀了一头雄鹿。就在众人欢呼之际,一支流矢突然从林中射出,正中孙可望的胸膛。孙可望当场倒地,血流不止,不久便气绝身亡。 孙可望的死引起了轩然大波,关于流矢的来源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是意外,有人则认为是清廷故意设计的谋杀。 从当时的情况来看,清廷谋杀孙可望的可能性极大。首先,孙可望降清后虽然提供了不少情报,但他的存在始终是一个隐患。他熟悉西南的地理形势和南明的残余势力,一旦反戈一击,后果不堪设想。 其次,顺治对孙可望的猜忌由来已久,他曾多次表示对孙可望 “不可深信”,围猎无疑是一个除掉他的绝佳机会。 孙可望从一个贫苦农民成长为抗清名将,又从抗清名将沦为清廷的棋子,最终落得个身败名裂的下场。 孙可望这个人,是挺让人唏嘘的,他由于降清的经历,导致评价向来不高,其实此人能力很强,尤其是在治理政务和搞后勤方面,是相当厉害的。#头号创作者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