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陕西一母亲丢了儿子,为了专心找娃,她和丈夫离了婚。没想到,32年后母子俩在四川重逢,儿子开口第一句话竟是:“妈妈,我见过你。” 一个在西安拼了命地找,一个在四川看到了却浑然不觉。他们生活在同一个国家,呼吸着同样的空气,甚至通过屏幕“见过面”,为什么一次团聚,要花掉整整32年? 1988年,李静芝的儿子嘉嘉来之不易,是她难产才生下的宝贝。那天她出差,丈夫带着两岁半的嘉嘉去酒店门口买东西,就一转头的功夫,孩子没了。 一个家瞬间塌了,报警、找人,没有任何线索,只有一只孤零零的小鞋掉在地上。 巨大的压力下,丈夫先扛不住了,他劝李静芝:“算了吧,我们再生一个,重新过日子。” 可是孩子不是物件,丢了不能再买。她无法接受这种“算了”的态度。因为这件事,夫妻俩彻底走向陌路,最后离了婚。 从那天起,找儿子成了李静芝一个人的战争。她辞掉工作,印了几万份寻人启事,跑遍了几乎大半个中国。 只要听说哪里有被拐的孩子,不管是真是假,她都第一时间冲过去。钱花光了就去打零工,最难的时候,连个住的地方都没有,只能睡在车站。 在很多人眼里,她疯了,太偏执。正常人可能早就放弃,开始新生活了。但对李静芝来说,她的生活早已没有了“正常”这个选项,她的世界里只剩下一个目标:找到嘉嘉。 这种近乎残酷的坚持,是这个故事能够延续三十多年的唯一原因。 一个人的力量太小了。她找了十几年,见了无数个线索,每一次都是满怀希望地去,每一次都带着一身疲惫回来。 这种反复的失望足以把人磨垮。直到她接触到一个叫“宝贝回家”的寻亲组织,事情才有了转机。她发现,原来有成千上万的父母和她一样痛苦。 于是,她从一个求助者,慢慢变成了一个帮助别人的志愿者。在帮助其他家庭找孩子的过程中,她自己的痛苦好像也减轻了一点。 每帮一个家庭团聚,她就多一份力量,觉得自己的嘉嘉也一定能找到。 后来,电视媒体开始关注她。《等着我》这样的节目,给了她一个全国性的平台。李静芝的故事因为太过漫长和典型,被多次报道。 她的脸和嘉嘉小时候的照片,通过电视屏幕,传到了千家万户。也就是这个时候,在四川,一个叫毛寅的年轻人看到了她。 毛寅的生活非常优渥,他被一对没有子女的夫妇收养,从小没吃过苦。他虽然知道自己是被抱养的,但对亲生父母毫无概念。 所以看到电视上那个悲伤的女人,和那张有点像自己的照片,对他来说就只是像在看一部悲情电影。 媒体能做的,也就到此为止了。 后来,在志愿者和警方的建议下,李静芝又去采了血,把自己的DNA信息录入了国家的打拐数据库。 巧的是,远在四川的毛寅,也因为一些原因,在公安局留下了自己的血样。2020年4月,西安警方在进行数据比对时,系统弹出了提示:毛寅的DNA,与寻亲母亲李静芝高度吻合。 警方复核确认,毛寅就是当年被拐走的嘉嘉!他被拐走后,几经转手,卖给了四川那对夫妇。 2020年5月,在西安市公安局,李静芝冲上去,紧紧抱住已经比她高出一个头的儿子。那一声“我的儿”,她撕心裂肺地喊了出来。而这一声,她等了半辈子。 故事的最后,毛寅选择回到西安陪在母亲身边,弥补她被偷走的32年。 这个结局,不是什么奇迹,它是一个母亲永不放弃的执念,是无数陌生人组成的社会支援网,更是国家科技系统完成的决定性一击。 愿天下无拐!愿丢失的宝贝早点回家! (来源:她不只丢了一个孩子2020-06-17 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