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万万没想到,中国竟然在西藏秘密进行了一个耗资664亿、历时十余年的大型工程,中国竟在西藏这片不毛之地建造了一座宏大的"充电宝"!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在世界的屋脊,青藏高原的腹地,平均海拔超过四千米,这里山峦陡峭,空气稀薄,终年被严寒与狂风统治。 土壤坚硬如铁,许多地方甚至被视为“生命禁区”,在这片连行走都极为艰难的荒芜河谷,中国却用近十年时间和数百亿投资,建成了一座足以点亮整个高原的巨型“充电宝”。 当外国游客穿行西藏,看到那些横跨天堑的桥梁、飞驰的高原铁路,以及在群山中拔地而起的水电站时,脸上常会浮现出难以置信的神情。 其中,两河口水电站无疑是中国“基建狂魔”称号的又一力证,作为雅砻江下游的关键控制性水库,它坐落在全球海拔最高的百万千瓦级水电站的位置。 工程从2014年破土动工,历经近十年艰苦建设,到2023年全面建成,总投资高达664多亿人民币。 它的泄洪流速世界第一,大坝左岸684米的高边坡如刀削斧劈,巍峨壮观,2024年,水库首次蓄满,水位达到惊人的2865米。 它的建成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效益,每年超过110亿度的发电量,比海南全省一年的用电量还多,为西藏及周边地区输送着海量的清洁能源。 同时,它也像一个巨大的调节阀,平衡着雅砻江丰水期和枯水期的巨大流量差,并有效分担了长江中下游的防洪压力。 然而,这一切的背后,是超乎想象的艰难,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四千米以上,低温缺氧是常态。 狂风卷着沙石,时常让人睁不开眼,昼夜温差极大,白天可能汗流浃背,夜里则要裹着棉袄瑟瑟发抖。 更棘手的是,高原冻土层坚硬如铁,开挖难度极高,也正因如此,雅砻江地区虽蕴藏着巨大的水能,多年来却始终被认为是“无法逾越的天堑”。 如果把同样的工程蓝图放到一些西方国家,恐怕连第一步都迈不出去,在许多奉行资本回报率至上的体系里,这样的工程从账面上看,风险远大于收益。 长达十年的建设周期、巨大的前期投入、严酷的自然环境以及难以预测的地质风险,足以让任何追求短期利润的资本望而却步。 可是在中国,这背后算的不是一笔纯粹的经济账,而是一笔关乎国家发展和民生福祉的长远战略账。 面对特殊的地理条件,工程团队也拿出了特殊的办法,他们没有沿用传统的混凝土大坝模式,而是根据复杂的地形和地质,开创性地采用了“土石截断大江”的方案。 为保证近300米高的大坝稳如泰山,工程师们不仅采用了最先进的土石碾压技术,还在大坝核心部位巧妙地铺设了一层“保温被”,既能抵御风雪侵蚀,又能防止坝体材料受损。 施工过程中,工人们要克服高原反应、坠崖风险和极端温差,为了锚固住大坝两岸脆弱的山体,他们将16000根高强度锚索打入山体深处,最终在悬崖峭壁上织成了一张巨大的“钢铁防护网”。 即使是物资运输这种基础环节,在险峻的地势面前也成了难题,工人们甚至曾用“人力接龙”的方式保证工期。 两河口水电站的落成,生动诠释了中国式现代化背后的一种发展逻辑:它着眼的并非短期回报,而是泽被后世的长远价值。 就像美国一些人对中国的治沙成就和脱贫攻坚感到不可思议一样,他们很难理解,是何种信念能支撑一个国家持续投入几十年,去完成这种惠及全民和后代的大工程。 当美国网红“甲亢哥”等人的直播镜头打破了信息壁垒,让世界看到了一个真实的中国时,这种基建的背后,是中国速度、中国经济和一种独特发展模式的集中体现。 两河口水电站的建成,再一次证明,在中国,似乎真的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