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有人看不惯了!”1月15日,四川成都,女生花了90多挂了个专家号,专家上来就开了一系列检查,让女子先去做。 可是女子做完检查找专家,却被告知专家已经下班了!女子问护士怎么办?护士居然让女子再花18块钱给普通医生看。女生:“那我挂专家号图什么?” 专家号的90块与18块的冷 成都的冬阳斜斜切进医院走廊,小李攥着那张印着"专家号"的蓝色票据,指腹把90元的字样蹭得发毛。窗口护士说"张主任的号难挂得很"时,她心里还犯嘀咕:90块看个病,抵得上三天菜钱了。 候诊区的塑料椅凉得透骨,小李把围巾又绕了两圈。叫到她名字时,诊室里飘着淡淡的消毒水味,张主任坐在宽大的办公桌后,手指在键盘上敲得飞快。"哪里不舒服?"头没抬,声音隔着口罩传出来,闷闷的。 "就是老咳嗽,夜里睡不着。"小李往前挪了挪凳子,想把片子递过去,张主任已经开好了检查单。"先去做个CT,查个血常规,再拍个胸片。"三张单子"啪"地拍在桌上,"下一个。" "主任,我这片子是上周在社区医院拍的......" "社区的不准。"钢笔在单子上圈了个圈,"快去,下午三点前出结果。" 走廊里的人比早上更多了。CT排队时,小李数着前面的数字:还剩27个人。她给老公发微信:"估计得晚点回去,专家让做一堆检查。"老公回了个叹气的表情:"别舍不得钱,看好病要紧。" 等拿到一沓报告单,墙上的电子钟已经指向下午五点十分。小李小跑着往诊室赶,门却锁了。隔壁诊室的护士探出头:"张主任下班了,五点准时走。" "可我这检查刚做完......"小李把报告单往护士手里塞,"您看这咋办啊?" 护士翻了翻单子,往走廊尽头指了指:"去那边普通诊室,挂个18块的号,让王医生给你看。" "18块的?"小李的声音突然拔高,候诊的人都看过来,"我花90块挂的专家号,他让我做检查,现在人跑了,让我再花18块?" "专家都这样,准时上下班。"护士擦着桌子,语气平淡得像在说今天天气,"你这还算好的,上回有个大爷做核磁共振,等三天才出结果,专家号都作废了。" 走廊的风从窗户缝钻进来,吹得小李脖子后面发凉。她想起早上候诊时,听见张主任跟人打电话:"下午四点的会别忘了......"原来他的时间早被安排得明明白白,唯独没给患者留哪怕十分钟。 "那我这90块花的啥意义?"她蹲在诊室门口,报告单上的字突然模糊起来。手机在兜里震动,是女儿发来的视频,小丫头举着画笔画了个歪歪扭扭的笑脸:"妈妈快点回来。" 普通诊室的王医生倒是耐心,拿着报告单看了半天:"就是普通支气管炎,开点药就行。"他顿了顿,"其实你社区医院的片子就够了,没必要重做。" 交钱拿药时,小李看着收据上的数字:检查费860,专家号90,普通号18。这些数字像小石子,硌得心里生疼。不是心疼钱,是觉得自己像个被推着走的木偶——专家把线拉到检查室,然后撒手不管,剩下的路,管你是爬是走。 走出医院时,路灯已经亮了。小李给老公打电话,刚说两句就哭了:"我不是气钱,是气他们把人当傻子耍。那专家连我咳了多久都没问,就开单子,他哪是看病,是走流程......" 夜风卷着落叶打在脚边,小李突然想起十年前,老家镇上的老医生。那时她女儿发烧,老医生半夜起来开门,用听诊器听了又听,说:"不用输液,我给你配点药,记得用冰糖炖梨。"药钱才花了七块五。 手里的塑料袋晃悠着,装着刚买的药。小李摸出那张90块的专家号票据,揉成一团想扔,又展开抚平。她想明天找医院问问,不是为退钱,是想知道:那90块钱里,到底有没有包含"看完病"这三个字。 或许医院的墙上不该只挂"医者仁心"的匾额,该贴张醒目的告示:专家的时间很金贵,患者的时间请自便。只是这样的话,谁还敢花那90块,去买一场被踢来踢去的慌张呢?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