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透社这篇文章揭示了除了极氪和哪吒,更多车企参与了提前确认交强险销量来粉饰销售业绩这件事情。
桑之未汽车行业观察
原文见图片,翻译内容如下
中国消费者投诉显示汽车销售普遍存在“注水”操作
作者:路透社
2025年7月28日 下午3:13 GMT+8 9分钟前更新
摘要
• 在国内车市价格战背景下,车企/经销商用“虚增销量”手段愈发常见
• 投诉涉及比亚迪、丰田、大众等头部品牌
• 投诉显示:经销商会在购车前为车辆投保,以此达成销售目标
7月28日(路透社)——路透社对消费者投诉的分析发现:近年来,面对全球最大汽车市场(中国)的激烈价格战,本土车企及经销商采用的“虚增销量”策略愈发普遍。
本月早些时候,路透社曾曝光哪吒、极氪等新能源品牌“购车前为车投保”的操作——这类手段实质是虚增销量数据,营造企业达成阶段性目标的假象
不过,路透社梳理三大常用中文平台发布的97条独立投诉后发现:这类争议操作并非两家企业独有,行业内普遍存在。
超12起投诉中,车主明确表示:“经销商直言,这么做就是为了完成销售指标”。
涉事品牌覆盖中国销量Top级本土、外资车企,包括国产龙头比亚迪,以及丰田、大众、别克(后三者通过与广汽、上汽集团等国企巨头合资,开展在
尽管最早投诉可追溯至2021年,但多数集中在2023 - 2024年——彼时价格战冲击下,汽车产业(对中国出口驱动型经济至关重要 )承压明显。
路透社梳理了“12365auto.com”(第三方消费纠纷平台 )及另外两家同类平台的投诉。这些平台要求车主实名认证,并提交投诉证据。
多数已核查案例中,车企曾公开回应“会积极解决问题”。
(注:路透社尚未独立核实投诉真实性及处理结果,且暂无法明确“投保虚增销量”在整体中国车市的占比 。 )
上汽集团(大众、别克母公司通用汽车在华合资伙伴 )回应称“致力于为用户提供高品质、标准化销售服务”,但未详细说明。
咨询公司“Automotive Foresight”董事总经理张豫(Yale Zhang )指出:这种操作会掩盖车企真实库存,“可能导致行业误判月度需求,进而推高生产排期”。
消费者的愤怒
2021 - 2025年,“12365auto.com”平台上,48名车主投诉:买新车后才发现,车辆早已被经销商投保 。
许多车主表示“感觉被欺骗”,尤其发现保单登记在他人名下时,愤怒值达到顶峰。
同期,由国企“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运营的“China.com 315汽车投诉平台”,也收到26条同类投诉;而新浪旗下“黑猫投诉”(用户量极大的消费纠纷平台 ),2022 - 2025年累计收到23条相关投诉。
三大平台的14起投诉中,比亚迪、哪吒、丰田、别克、雪佛兰车主均表示:“经销商直言,‘提前投保’就是为了早录业绩、完成指标”。
• 2024年12月,“12365auto.com”一条针对“上汽通用经销商”的投诉称:车企要求“60辆车无真实买家就投保”,以此冲销量。
• 2025年4月,“China.com”投诉显示:陕西某比亚迪4S店告知车主,“去年7月为12辆车批量投保,就是为了虚增销量”。
此外,理想、长安、一汽 - 大众、吉利车主,也反馈过“购车前车辆已被投保”的问题。
大众汽车集团(中国)发言人回应:“拒绝通过保险虚增销量,投诉会彻查”。
经销商的投诉
路透社另梳理2020 - 2025年29篇官方媒体报道发现:多家头部品牌(含比亚迪、长安等本土车企,以及大众、通用、丰田、日产、本田等外资车企——后几者通过与中国国企合资开展业务 )的经销商,也存在投诉纠纷。
9起案例中,一汽红旗、上汽荣威、上汽大众、东风日产、广汽丰田、广汽本田、上汽通用的经销商向官方媒体坦承:“给未售车辆投保,就是为了‘提前锁单’、完成销售目标”。
• 本田发言人回应:“广汽本田严禁经销商‘售前强制投保’,违规者必严惩”。
• 一汽红旗声明:“不用保险‘预录销量’,这类操作不代表公司行为”。
• 通用中国表示:“不要求经销商‘售前投保’,销量统计以‘实际交付’为准,而非保险数据”。
比亚迪、广汽丰田、吉利、长安、日产、理想,未回应置评请求。
路透社还发现:2023年3月 - 2025年3月,中国法院发布过5起“车主因‘售前投保隐瞒’起诉经销商”的案件。其中3起,法院判“车主胜诉、获赔”;另外2起判决结果未公开。
“零里程二手车”乱象
在中国,“车辆未交付就被登记为‘已售’”的车,被称为**“零里程二手车”** 。这种现象源于市场长期产能过剩,叠加价格战催生的“恶性竞争”。
超100个汽车品牌陷入“生存战”,“拼销量、抢份额”的压力持续升级。
行业分析师与投资者,通常参考两类数据追踪市场:
早在2016年,就有凯迪拉克车主向地方电台爆料:“购车后发现,车辆售前已被投保”。
2023年初价格战打响后,这类操作愈演愈烈——以理想为首的多个品牌,开始在社交平台发布“基于保险登记数据的周度销量排名”。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痛批:“这类数据不可信,且加剧了行业‘恶性竞争’”,本月再次谴责其危害。
路透社团队采写;山姆·霍姆斯、大卫·多兰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