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NABO 最近有一个名叫乔什·弗莱德曼(Josh Friedman)的好莱坞编剧,引起了影迷关注和批评,因为他最近参与的《神奇四侠:初露锋芒》在上映后被指剧本潦草,写作不上心,同时还有人发现他先前参与的《阿凡达:水之道》、《猩球崛起4》等几个项目也存在大大小小的剧本问题,好奇这样的“烂编剧”究竟何德何能,可以在行业里混得风生水起,让大家都找他合作?
答案其实很简单,就是如果没有这位“烂编剧”的参与,这些项目八成会变得更差劲而不是更优秀。
乔什·弗莱德曼在大多数项目中扮演的是一个协调型的人物,或者说没有多少话语权,一般是辅助别的主编剧和制片人分摊工作内容,帮忙寻找把项目给做起来的突破口,或避免进度停滞甚至作品夭折。而他可以充当这种协调型角色的基础,在于他擅长科幻方面的世界观构建,以及知道怎样撰写大群人物角色构建出多线叙事(跟他的电视剧背景有关)。
比如《阿凡达:水之道》,卡梅隆想拍大海,想讲述个体与万物之间的关联,要求续集的故事焦点从第一部的男女主扩大到不止一个纳威家族,需要设计出不同的文化族群,要展示各种各样人物甚至动物之间的互动。如果这些工作都是自己独立完成,卡梅隆一个年近70,还整天忙着潜水,或在新西兰开拓水果蔬菜种植业务的老人家,肯定是忙不过来的,必须要找一个帮手来分摊这个庞大的工作内容。
他找到乔什·弗莱德曼,可能就是因为对方当年制作了《终结者外传:莎拉·康纳战纪》的履历(这剧有世界观的补充和拓展,也融入了一些弗莱德曼自己的思考,而不是像其他几部电影一样单纯沿用之前卡梅隆两部电影的设定框架去炒冷饭)。他不仅是帮卡梅隆去开发潘多拉星球的新世界,也还梳理了几部续集的整体故事脉络,找准每部电影演到哪个情节点结束合适,很像是在算剧集每一季大概演到什么进度。这种能力,使得他在这种顶尖大制作中,给卡梅隆这类大人物带来的是提升而不是拖累。
同时,弗莱德曼的这种能力,让他很适合去抢救一些陷入困境的项目。比如那个剧版《雪国列车》,之前开发阶段长期没有实质性进展。是弗莱德曼加入后,项目的前景清晰了多,进度立刻起来了,最后让作品顺利产出。他加入《神奇四侠:初露锋芒》的一个背景,是之前漫威请的几位编剧,主要都是些喜剧色彩比较浓厚的人物。弗莱德曼被请来,据猜测大概是被高层给予为作品增添更多科幻方面细节的期望。
而因为总是扮演这种协调型角色居多,弗莱德曼在创作过程中常常受到很多客观或主观因素的限制,身不由己,导致其优缺点很难直接根据作品最后的效果来推断。比较典型的例子,是他跟卡梅隆参与过的两部作品《阿凡达2》和《终结者:黑暗命运》。
两部片子在故事方面都有个相同的诟病,就是在第一幕后过后,故事好像有点失去方向没法展很开,人物似乎长时间没有面对什么太激烈的危机冲突,只是显得很松很散。这有可能是因为,弗莱德曼在剧作上的确不太擅长讲述第二幕的对峙,不了解怎样把第一幕构建阶段的设定,转换成更实在一点的东西。但是,他的这种潜在弱点,是否直接导致了这两部片子在故事上出现缺陷,其实是要打上问号的。
在《终结者:黑暗命运》运作阶段,两位能决定创作决策的大佬蒂姆·米勒和卡梅隆,彼此首先就在故事方向上有很多的分歧。在这样一种局面下,弗莱德曼能插上多少话,或他的参与是放大还是减少了分歧造成的影响,在没有更细致的观察前是很难推断的。又或是《阿凡达2》,卡梅隆自己特别想拍大海,特别想让人物泡在水里游玩。既然他老人家坚持要展示海洋生态,弗莱德曼就算不同意,最多也只能给点建议,协助卡梅隆怎样把这一段试着做更好,而不是告诉他不可以这样写这样拍。
《猩球崛起4》这个影片,也有跟上述作品类似的问题,但是因为弗莱德曼也只是其中一位参与人士之一,只是协作型而不是有绝对主控权的人物,很难直接把一个或多个问题算在他或某个人头上。更多时候,他的贡献更有可能是被忽略,算在别的大导演大编剧头上,或是直接被弃用没让外界看到。
这就导致,当弗莱德曼的名字出现在那些故事被批有问题的项目上,很多观众可能会认为他是拖油瓶。但了解创意流程的同行都能看明白,他的参与,虽然不一定等于最后结果一定会好,但总能帮项目立刻搭建起来稳定运行,是在提升大家的办事效率。
相较于近期我谈到的麦考利,弗莱德曼在工作内容上跟他有很多相似之处。他虽然不是剧本医师,但也是个比较低调沉默的协作者,经常干一些不起眼但又十分必要的协调工作。相对幸运的是,他因为参与度比剧本医师更深更全,在做了这些大项目后总能拿到署名,算是分享到了一些战果。但这也是他这类从业者的不幸,因为当作品表现不佳的时候,他很容易背黑锅承担不必要的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