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大俄为啥非要死磕核潜艇,宁愿不修航母,也要继续再造10艘北风之神?其实,还是基于

大俄为啥非要死磕核潜艇,宁愿不修航母,也要继续再造10艘北风之神?其实,还是基于现实威慑需求、自身技术家底和军工发展规律的必然选择。 作为拥核大国,大俄最核心的国家安全需求,是确保手里的核威慑“够用且靠谱”。当下的国际环境里,美国在全球布下了密密麻麻的监测网络,陆基核导弹发射井位置相对固定,很容易被卫星盯上;空基核力量的轰炸机,起飞就可能被雷达锁定。 相比之下,核潜艇藏在深海里,堪称“移动的核武库”。北风之神级核潜艇下潜深度能到450米,水下噪音低至108分贝,比海洋背景噪音还小,美国的反潜机、声呐阵列想抓它,难度堪比在黑夜里找一只安静的猫。 更关键的是,它能搭载16枚布拉瓦潜射洲际导弹,射程超过8000公里,每枚还能带6-10个分导式核弹头,一枚就能覆盖多个城市。只要有一艘北风之神,就意味着美国本土随时可能面临毁灭性打击,这种威慑,是大俄在复杂国际博弈中站稳脚跟的根本。 从自身军工实力来看,大俄在核潜艇领域的积累,比航母厚实得多。苏联时期就把潜艇作为海军发展的重点,留下了完整的产业链: 圣彼得堡的海军部造船厂,能造大直径钛合金耐压壳,这种材料抗腐蚀、耐高压,让潜艇能在更深海域活动;北德文斯克的Sevmash造船厂,对潜艇核反应堆的调试、维护经验丰富,他们造的反应堆能让潜艇在水下连续航行数月不用浮出水面。 反观航母,大俄唯一的库兹涅佐夫号常年趴窝,修一次要换锅炉、补甲板,连特种钢材都得从国外想办法,更别说弹射器这种高精尖设备——航母产业链早就断了。与其花大力气补航母的短板,不如把现成的潜艇优势放大,这才是最划算的选择。 更现实的是,核潜艇对电子技术的要求,刚好避开了大俄的“软肋”。这些年大俄的电子工业确实跟不上趟,别说高端芯片,就连一些精密电路板都得依赖进口。 但核潜艇这东西,讲究的是“皮实耐造”,深海里的高压、低温环境,对电子产品是极大考验——显示屏可能因为温差失灵,传感器可能被海水腐蚀短路,反倒是机械结构更靠谱。 这种对机械可靠性的依赖,刚好让大俄不用在电子技术上跟别人硬拼,把精力放在自己擅长的领域,造出来的核潜艇照样能顶用。 说到底,大俄的选择,是在国力和技术现状下的最优解。航母固然威风,但对大俄来说,当下最急需的不是远洋舰队的“面子”,而是能让对手不敢轻举妄动的“里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