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老人的幸福取决于什么?孙玉良:亮点是实现未竞的梦想】一个名为“老人的幸福取决于

【老人的幸福取决于什么?孙玉良:亮点是实现未竞的梦想】

一个名为“老人的幸福取决于什么”的话题上了今日头条的热搜榜,有人说,老人幸福的图景不过如此:退休金安稳、身体康健、儿女工作稳定、家庭和美、孝顺绕膝,便可谓圆满无憾了。我在北京厚德养老院挂职副院长,对这个话题可能更有发言权。一位姓鱼的六旬“老人”就曾向我倾吐过他内心的迷茫:眼前“应有尽有”,身体里却仍蓄着一股使不完的劲道,这力量该向何处安放?

说鱼先生是老人,他并不承认。因为他觉得自己一点也不老。一般来说,60岁至70岁的老人,大多数是宝刀未老的“活力老人”。他们刚刚退休,脱离了原来的工作岗位,却还想干一番事业。鱼先生的心声,是无数活力未衰的老人心底的回响。当我们不再满足于含饴弄孙的宁静,当“儿孙自有儿孙福”的宽慰无法再填充那颗依然搏动、依然渴望燃烧的心,这沉甸甸的“使不完的力量”,究竟该流向何方?

为此,我尝试为他构想了一个“圆梦俱乐部”的计划。这并非闲散消遣之地,而是一座为“夕阳”继续发光而设的舞台:年龄60至75岁之间,有基本经济能力,无犯罪史,更重要的,是胸中尚存着未竟之志、未熄之火,愿以余热去做利国利民亦利己利他的事业——那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则被拒之门外。加入者,必须怀有“助人圆梦”的思维,俱乐部秘书处将审核成员梦想的可行性,一旦通过,即调动一切资源,集众人之力,助一人梦想成真。活动频繁,事务透明,公益行动则无条件支持。

一个人终归是有自己的梦想的。上班时,跟着领导干,或者跟着老板干,无瑕操心自己的事,实现不了自己的梦想。那么退休后,选择干自己的事,实现自己的一个梦想,则水到渠成。我为鱼先生设计的“圆梦俱乐部”计划,其机制妙处在于“共享资源,共同做事业,集众人之力圆一人之梦”的定位。它让个体单薄的力量得以汇聚为洪流,使那些看似高不可攀的梦想——无论是写一本书、办一次画展,还是建立一间乡村图书室——在众人托举之下,变得真实可触。一位成员梦想在晚年办书法展,众人便各展所长:有人联系场地,有人组织宣传,有人寻找资助,当墨香在展厅真正弥漫开来时,那幸福,岂是“安享清福”四字所能涵盖?它源自生命价值的再次确认,源自奉献与创造带来的深度回响。

什么是幸福?幸福往往来自于一种被大众认可的成就感,那么,“圆梦俱乐部”可以为会员点亮梦想的灯塔,对“幸福”的内涵重新诠释。晚霞绚烂与否,不仅在于身畔的安稳,更在于心中那团火是否仍在照亮前路。当老者们互相扶持着去实现那些沉淀半生的夙愿,当个人的余热在利他中凝聚成更大的光与暖——这种自我实现与社会价值交融的满足,才是晚年幸福的“点睛”之笔。

我认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固然能够给老人带来幸福,老有所学、老有所为则更伟大。我很佩服那种活力四射“活到老,学到老,干到老”的老人,他们践行“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永远保持一种革命乐观主义心态。生命之烛,岂甘心只照亮自身方寸之地?当余晖遇见朝霞,最动人的风景是梦想的接力与完成,这才是生命的升华。梦想没有保质期,亦无“退场”时限;当老人依然能亲手触碰、实现心中珍藏的愿望,那被照亮的岂止是个人晚境?每一次圆梦,都是生命对衰老的一次温柔胜利,亦是人间对岁月最深情的回响。

我也快60岁了,还有许多没有实现的梦想。我不想让未竞的梦想成为人生遗憾,所以把80岁才遇到周文王的姜太公当作学习的榜样。属于老人的幸福密码,终须由他们亲手以梦想的火焰熔铸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