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0年,一支英国探险队在澳大利亚探险时,发现了一种神奇的食物:吃了后饱腹感很强,无论吃多少都不会胖,反而还会变瘦,然而,没过多久,探险队的成员就陆续出现问题。 一群来自英国的探险家,领头的叫罗伯特·伯克。1860年,他们雄心勃勃地从墨尔本出发,想成为第一批从南到北穿越澳洲大陆的欧洲人。这趟旅程,准备得那叫一个豪华,带了20多吨物资,甚至还有给骆驼“提神”用的朗姆酒和一张橡木桌子。 然而,再周密的计划也赶不上变化。在返程途中,他们跟补给队完美错过,一下子就断粮了。就在绝望之际,他们在库珀河附近遇到了当地的Yandruwandha原住民,并且从原住民那儿得到了一种叫“纳杜”(Nardoo)的食物。 这纳杜的种子磨成粉,加水和一和,就是一顿饭。探险队员们发现,这玩意儿好啊!吃了肚子饱饱的,关键是体重还一个劲儿地往下掉。简直就是荒野求生版的“减肥奇迹”。于是,他们开始大量采集、食用纳杜,感觉找到了生存的希望。 但诡异的事情很快发生了。探险队的二号人物,威廉·威尔斯,在他的日记里写下了当时的困惑。他说,虽然自己很喜欢吃纳杜,食欲也很好,但身体却越来越虚弱,腿脚无力,脉搏微弱,甚至会不受控制地颤抖。到最后,他悲惨地记录道:“靠吃纳杜饿死,真不是什么愉快的体验,因为它能给你最大的饱腹感。” 这是什么情况?吃饱了,还能饿死? 没错,他们就是活生生在“吃饱”的状态下,被饿死了。没过多久,威尔斯和领队伯克相继死亡。19人的探险队,最终只有一人在原住民的救助下活了下来。 这“纳杜”到底是什么魔鬼食物? 谜底揭开,其实就是一层窗户纸。纳杜,一种水生蕨类植物,它的孢子果里含有一种叫“硫胺素酶”的东西。这个“酶”非常霸道,它唯一的使命,就是分解和破坏维生素B1(也叫硫胺素)。 维生素B1对咱们人体有多重要?简单说,它是我们身体的“能量转化器”,负责把吃进去的碳水化合物转化成细胞能用的能量(ATP)。没有它,你吃再多的东西,也只是填满了胃,细胞却在“嗷嗷待哺”地挨饿。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探险队员们明明饱腹感十足,身体却一天比一天衰弱,最后出现典型的“脚气病”症状——神经系统紊乱、肌肉无力、心力衰竭。他们吃的纳杜越多,体内的维生素B1就被破坏得越干净,死得也就越快。 看到这里,你肯定会问:那当地原住民天天吃,怎么就没事呢? 问题就出在“怎么吃”上。伯克和他的队员们,只是简单地把纳杜种子磨成粉,混着水就吃了。而当地的Yandruwandha人,处理纳杜的工序可复杂多了。他们会把种子长时间浸泡,然后反复冲洗,再用火烤熟,最后混着灰烬一起制作。每一个步骤,都是为了分解或中和掉那种要命的硫胺素酶。 这不是某一个天才灵光一闪想出来的办法,而是世世代代、通过无数次试错甚至付出生命代价,积累下来的文化和智慧。人类学家约瑟夫·亨里奇管这个叫“文化演化”。这种集体智慧,远比任何一个“聪明”的个体要强大得多。伯克他们看到了“吃什么”,却没学到“怎么吃”的精髓,最终为这种认知上的傲慢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你可能会觉得,这不就是个160多年前的悲惨故事嘛,离我们现在的生活远着呢。 恰恰相反,这个故事在2025年的今天,依然有非常强的现实意义。 我们现在这个时代,信息爆炸,各种“神奇”的健康理念、减肥方法层出不穷。什么“生酮饮食”、“果汁断食”、“纯素食谱”,听起来都特别科学、特别诱人。它们就像当年的“纳杜”一样,承诺给你一个立竿见影的“奇迹”。 但这些所谓的“捷径”背后,往往隐藏着和纳杜相似的陷阱。比如,一些极端的节食方法,会导致严重的营养不良。就在前不久,还有新闻报道,有年轻人因为长期只吃某些特定的“健康食品”,结果出现了和当年探险队员类似的神经系统问题,一查就是维生素B族严重缺乏。医学期刊也反复提醒,即便在物质丰富的今天,因为不科学的饮食结构导致的硫胺素缺乏症,在接受过减重手术、长期酗酒甚至是一些极端素食主义人群中,并不少见。 我们总以为自己掌握了科学,比19世纪的探险家们聪明得多,可以随心所欲地“优化”自己的身体。但我们常常忘记,人体是一个经过亿万年演化而来的复杂系统,而营养科学也是经过几代人研究才建立起来的。那些被我们嫌弃的“传统”饮食智慧,比如主食和蔬果的搭配,比如适当烹饪,其实和Yandruwandha人处理纳杜的复杂工序一样,是经历了时间考验的“集体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