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白崇禧一生三次逼的蒋介石下野,多次不听蒋介石的调遣,最离谱的是蒋介石请他出任淮海

白崇禧一生三次逼的蒋介石下野,多次不听蒋介石的调遣,最离谱的是蒋介石请他出任淮海战场最高指挥官,他也当面同意了,可是晚上回去睡了一觉,第二天一醒就给蒋介石去电他说他不干了,然后脚底抹油溜了,把蒋介石气的够呛。声称日后要扒他皮吃他肉喝他血。

1948年秋冬,辽沈战役刚打完,国军几十万精锐没了,整个北方的天都快塌下来了。紧接着,淮海战役(国民党那边叫徐蚌会战)的大幕拉开,这可是决定国共命运的战略决战。当时国军在华东、华中的部队还很庞大,但群龙无首,被解放军分割包围,眼看就要重蹈东北的覆辙。 蒋介石急得是焦头烂额,在南京官邸里彻夜难眠。他想来想去,能收拾这个烂摊子、把这盘死棋下活的,可能只有一个人了——白崇禧。 白崇禧当时是“华中剿匪总司令”,手里攥着几十万精兵,坐镇武汉,是国民党在长江以北最后一块大的军事屏障。而且,他早就提出了“守江必先守淮”的战略构想,主张把主力集中在蚌埠一线,攻守兼备。现在战局的发展,似乎正在印证他的先见之明。 于是,蒋介石亲自给白崇禧打电话,请他立刻飞到南京,出任徐蚌会战最高指挥官,统一指挥刘峙和杜聿明两个集团。这可是把身家性命都押上去了。白崇禧接到电话,当天就飞到了南京。在总统官邸,蒋介石姿态放得很低,恳切地把指挥权交给了他。白崇禧呢,当着蒋介石和一众大员的面,分析了一下战场形势,提了几个条件,最后“慨然允诺”,答应接下这个烫手山芋。 蒋介石总算松了一口气,觉得这下有救了。 白崇禧回到住处,翻来覆去睡了一晚。 总之,第二天一大早,天刚蒙蒙亮,蒋介石还在睡梦中,就被侍从叫醒,说白崇禧来电话了。蒋介石心里咯噔一下,预感不妙。果不其然,白崇禧在电话里非常干脆地告诉他:“总统,我考虑再三,这个指挥官,我还是不能干。” 说完理由,不等蒋介石反应,他就直奔机场,脚底抹油,飞回武汉了。 这一下,把蒋介石直接给气懵了。他后来的日记里,对这件事的愤怒溢于言表。据说,他在官邸里大发雷霆,痛骂白崇禧“无人格、无道义”,甚至私下里对亲信说,日后要“扒他皮、吃他肉、喝他血”。这话虽然未必是原话,但足以看出蒋介石当时被气到了什么程度。

说白了,他和蒋介石的梁子,不是一天两天结下的。白崇禧是新桂系的核心人物,和李宗仁是铁哥们。而桂系,一直是国民党内部最强大、最具有独立性的地方实力派。他们和蒋介石的中央,从北伐时期开始,就时而合作,时而斗争,关系非常微妙。 白崇禧一生中,有三次关键时刻,直接或间接地把蒋介石逼下了台。 第一次是1927年。 当时北伐军内部“宁汉分裂”,蒋介石在政治和军事上都陷入困境。以李宗仁、白崇禧为首的新桂系,联合何应钦等人,以“合作”为名,共同“劝说”蒋介石为了党国团结,暂时下野。那次,蒋介石黯然离开南京。 第二次是1931年。 “九一八”事变后,全国抗日呼声高涨,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备受指责。粤、桂等地方实力派抓住机会,在广州另立政府,通电反蒋。内外压力之下,蒋介石再次宣布下野。 第三次,也是最狠的一次,是1949年初。 此时三大战役败局已定,国民党江山风雨飘摇。手握华中军政大权的白崇禧,联合湖南的程潜,在1948年底和1949年初,连续发出“亥敬”及“亥感”电,公开呼吁蒋介石下野,与中共和谈,“以拯生灵”。这份电报,措辞恳切,但字字诛心,等于是在全国人民面前,把战败的责任甩给了蒋介石,给了他最沉重的一击。不久后,蒋介石第三次宣布“引退”,由副总统李宗仁代行总统职权。 这三次下野,一次比一次让蒋介石难堪。他和白崇禧之间的信任,早就被这些政治斗争消磨得一干二净。在蒋介石看来,白崇禧就是个“犯上作乱”的典型,总在最关键的时候从背后捅刀子。而在白崇禧看来,蒋介石刚愎自用,排斥异己,很多重大的军事、政治决策都犯了错。

所以,到了淮海战役那个节骨眼上,白崇禧的“临阵脱逃”,其实是他们几十年矛盾的总爆发。他不是不敢打,也不是不会打。他是不想为一个自己从一开始就不看好、且由蒋介石一手造成的大烂摊子,赌上自己的全部身家和声誉。他的这个决定,在军事上或许是明智的,保全了桂系的实力;但在政治道义上,却让他永远背上了“见死不救”的名声。 后来,国民党败退台湾。李宗仁远走美国,而白崇禧却选择跟着去了台湾。这或许是他一生中最错误的一个决定。到了台湾的白崇禧,没有了兵权,没有了政治舞台,成了一个被严密监控的“高级囚犯”。蒋介石虽然没有真的“扒他的皮”,但那种无形的折磨,可能比死更难受。 1966年,白崇禧在台北去世。蒋介石亲自前往吊唁,并送上“轸念勋猷”的挽额,肯定了他的功绩。但在第二天的日记里,蒋介石写下了这样一段冷酷无情的话:“昨晨往吊白崇禧之丧,其实此人(崇禧)为党国败坏内乱中之一大罪人也。” 直到最后,在蒋介石心里,白崇禧依然是个“罪人”。这对持续了几十年的“民国双雄”的恩怨,才算真正画上了一个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