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1964 年,28 岁空军女飞行员被派往西北执行绝密任务,出发之前,她被人拉到照

1964 年,28 岁空军女飞行员被派往西北执行绝密任务,出发之前,她被人拉到照相机前。 女飞行员捋了捋头发,笑着问:“还要拍照啊?” 谁知一旁却有人小声说道:“这是遗照。” 相机的快门声在戈壁滩的风里显得格外清脆。张连芳下意识地挺了挺胸,蓝色飞行服的领口被风吹得微微晃动。她不知道,这张照片会在档案袋里沉睡五十年,直到后来被人发现时,边角已经泛黄。 三天前,她还在南京的机场练模拟飞行。政委把她叫到办公室,桌上的保密文件袋印着红色的 “绝密” 字样。“任务期间,不能给家里写信,不能说去向。” 政委的声音很低,“连芳同志,组织相信你。” 张连芳摸了摸胸前的飞行员徽章,那是去年晋升中尉时发的。“请组织放心。” 她的声音有点抖,不是因为怕,是因为心跳得太急 —— 能被选中执行绝密任务,是飞行员的最高荣誉。 飞机降落在马兰基地时,黄沙打在舱门上噼啪作响。她跟着接应的人走下舷梯,脚刚落地就陷进沙子里。远处的帐篷像一个个白色的蘑菇,风卷着沙粒,打在脸上生疼。 “我们需要有人穿过蘑菇云,采集辐射样本。” 基地总指挥指着沙盘上的红色标记,“高度 8000 米,半径 5 公里,这是生死线。” 张连芳看着沙盘里代表蘑菇云的白色模型,突然想起入党誓词里的话。她举起右手:“我去。” 训练比想象中更严酷。每天清晨,她都要顶着沙尘暴练习低空突防,座舱里的温度高达 40 度,飞行服能拧出汗水。有次模拟穿云,她故意把高度压低了 500 米,着陆后被教官狠狠批评:“不要命了?” 她只是笑:“真到了时候,差一米都可能采不到有效样本。” 试验那天的黎明来得特别早。地平线上刚泛起鱼肚白,张连芳就穿上了厚重的防护服。靴子有三斤重,手套厚得连操纵杆都快握不住。有人把相机扛到停机坪,镜头对着她。 “拍张照留个纪念。” 工作人员的声音有点含糊。她笑着捋了捋被风吹乱的头发,露出额头上的疤痕 —— 那是去年训练时碰的。“还要拍照啊?” 风把那句 “这是遗照” 吹得断断续续,她却听得真切。愣了一秒后,她对着镜头敬了个礼,眼神亮得像戈壁的太阳。 蘑菇云升起时,张连芳正在 50 公里外的待命区。橘红色的烟云在湛蓝的天空里翻滚,像一朵巨大的花。耳机里传来指令:“可以起飞。” 她驾驶的歼 - 5 战机像一道银箭,冲破沙尘直插云霄。接近蘑菇云时,座舱里的辐射警报器开始鸣叫,尖锐的声音刺得耳膜发痛。她咬着牙推油门,飞机猛地向上跃升,闯进了那片翻腾的烟云。 眼前一片白茫茫,能见度不足十米。仪表盘上的指针疯狂跳动,机身被辐射粒子撞击得微微震颤。她按动采集按钮,金属容器 “咔哒” 一声闭合 —— 这是第一组样本。 “可以返航。” 耳机里传来总指挥的声音。张连芳却看着雷达屏幕,蘑菇云的中心区域还有一片未覆盖的空白。“再进一次。” 她对着麦克风说。 “不行!太危险!” “样本不全,试验数据就不准。” 她猛地拉杆,飞机在云层里划出一道急转弯,向着最浓的烟团冲去。防护服的领口渗进细小的沙粒,贴在皮肤上,像无数根细针在扎。 当她驾驶飞机冲出蘑菇云时,机翼上已经蒙上了一层灰白色的粉末。着陆后,地勤人员冲上来拉开座舱盖,一股刺鼻的金属味扑面而来。张连芳摘下头盔,头发掉了一绺在掌心。 “成功了。” 她笑了笑,突然眼前一黑。 醒来时,她躺在基地的病房里。护士正在给她剪头发,梳子一梳就是一大把。“辐射超标十倍。” 医生的声音很沉,“以后要定期检查。” 三年后,张连芳回到南京。曾经的男友成了丈夫,婚礼办得很简单,她穿的还是那件洗得发白的飞行服。两次怀孕都没能保住孩子,医生说,是辐射损伤了子宫。 1970 年,她终于生下一个女儿。抱着襁褓里的婴儿,她的手还在微微发抖 —— 那是穿过蘑菇云留下的后遗症,阴雨天就会发麻。 2014 年,当记者找到她时,老太太正在阳台浇花。阳光透过玻璃窗,照在她手腕上的疤痕上,那是当年穿防护服磨的。“没什么好说的,换谁都会去。” 她指着墙上的老照片,照片里的年轻女飞行员,正对着镜头敬礼,眼里有光。 那张被称为 “遗照” 的照片,后来挂在了马兰基地的纪念馆里。旁边的说明牌上写着:“1964 年,张连芳驾驶战机穿越蘑菇云,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试验采集到关键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