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1952年,开封市委书记戴季英,自恃功高,向毛主席要官做,希望担任省委书记,毛主

1952年,开封市委书记戴季英,自恃功高,向毛主席要官做,希望担任省委书记,毛主席气道:“开除党籍,永不启用!” 说起戴季英,那可不是一般人。红四方面军的老人,参加过长征,鄂豫皖根据地的创始人之一,战功是实打实的。按他自己的话说,资格老、功劳大。新中国成立后,他担任河南省委常委、开封市委书记。可干着干着,他心里就不平衡了。 他觉得自己这功劳,怎么也得配个省委书记当当吧?于是,他提起笔,给中央和毛主席写了封信,核心意思就一个:“我要当河南省委书记。” 这封信,石沉大海了吗?没有。它像一颗炸雷,直接引爆了毛主席的怒火。主席的批示,言简意赅,却又雷霆万钧:“开除党籍,永不启用!” 1952年10月底,毛主席南下视察,第一站就到了河南。他老人家心里惦记的,是黄河,是沿岸千千万万的百姓。他下了专列,不进城,先去兰考的村庄里,跟老乡拉家常,问收成、问负担,捧着老乡递过来的白面馒头,笑得合不拢嘴。 他站在黄河大堤上,反复叮嘱要把堤坝修牢固,听说开封历史上水患严重,明末一场大水淹得只剩3万人,他神情凝重,彻夜查询黄河泛滥的历史资料。临走前,他留给河南干部的话是:“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 一边是国家领袖心心念念的“黄河安澜,百姓安居”;另一边,却是封疆大吏盘算着自己的“官职大小,个人荣辱”。这两件事儿摆在一起,高下立判。 毛主席的愤怒,不是因为戴季英“要官”,而是愤怒于他那种以功臣自居,把革命功劳当成索取资本的危险思想。在主席看来,你戴季英是开封的父母官,不琢磨怎么让开封人民过上好日子,却天天琢磨自己头上的乌纱帽,这不就是忘了革命的初心吗? 这声“永不启用”,是对戴季英个人的严厉惩处,更是对全党高级干部的一次深刻警示:功劳簿不是用来交换个人利益的支票,人民赋予的权力,只能用来为人民服务。 说到底,这其实就是党员干部如何面对“进、退、留、转”这个老话题。戴季英,就是在“留”的岗位上动了歪心思,栽了个大跟头。 不想“进”?当然想,但怎么进,是个原则问题。 这让我想起了“三让将军”许光达。1955年授衔,中央定了他大将军衔。许光达同志知道后,坐立不安,几次三番给毛主席写信,请求降衔。他说,自己贡献不够,受之有愧。毛主席拿着他的“降衔申请”,感慨万千,称赞这是“一面明镜,共产党人自身的明镜!” 最终军衔没降,但他坚持把自己的行政级别降了一级。 一个是伸手要,一个是拼命让。境界的差距,比天还大。 再说说“退”。官场有上有下,再正常不过。可有些人就是觉得,“下”就意味着丢人、犯错了。这种心态要不得。 邓小平同志,他的一生“三起三落”,那才叫惊心动魄。特别是被下放到江西一家拖拉机修造厂劳动那几年,可以说是“退无可退”。但他气馁了吗?没有。他每天在工厂劳动,回家就静静地读书、踱步、思考。正是在那段艰难的岁月里,他对中国的未来有了更深邃的思考,才有了后来的拨乱反正,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康庄大道。 看看邓公在鲁山旧居里那些简朴的桌椅板凳,就能感受到一位伟人身处逆境时的那份从容和坚韧。真正的强大,不是永居高位,而是在任何境遇下都能稳住心神,积蓄力量。 至于“转”,也就是岗位调动,同样考验人。从热门岗位转到冷门岗位,从权力大的部门转到清水衙门,心里有落差是人之常情。但怎么对待,又能看出一个干部的成色。 解放战争时期,陈云同志从中央组织部长的关键岗位上,被调去西北主持财经工作。那可是个烫手山芋,边区被封锁,经济一塌糊涂。很多人都不理解。但陈云二话不说,临危受命,硬是靠着“精打细算”,盘活了边区的经济,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备足了“粮草”。 无论是许光达的“让”,邓小平的“韧”,还是陈云的“干”,他们心中都有一个共同的标尺:党的需要,就是我的方向。个人得失,在革命事业面前,不值一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