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除了中国,特朗普对全球各国新关税8月1日生效,为何我们是个例外。 8月1日零点,

除了中国,特朗普对全球各国新关税8月1日生效,为何我们是个例外。 8月1日零点,一纸令下,全球多国迎来贸易重压。特朗普关税大棒挥向四面八方,从欧洲到亚洲,从南美到中东,60多个国家被列入新一轮“互惠关税”清单,起步10%,重者达50%。但其中却唯独不见中国。不是遗漏,也不是妥协,而是明摆着的“例外”。 所有人都在问,为什么是中国? 这并不是特朗普的风格。他一贯强硬,尤其在贸易问题上向来寸步不让。这次关税调整,被命名为“解放日措施”,核心逻辑就是“你加我税,我也加你”,所谓“公平互惠”,说到底是要用关税逼迫各国重新签订双边协议。换句话说,全球范围内的“集体重新洗牌”。 可就连这次“全面洗牌”,中国竟然被“先留了一手”。 7月31日晚上,美国财政部最后一次发声明,确认关税清单将于次日零时正式生效,名单上几十个国家赫然在列,唯独标注:中国与墨西哥将暂缓执行,延期至8月12日。而此前几轮预演中,中国并未出现在大多数官方演讲的重点批评对象中,媒体关注也相对温和。 这不寻常。 其他国家则没这么幸运。印度、加拿大、巴西、英国……不少国家在7月最后几天仍在争分夺秒地和华盛顿谈判,希望争取“最后的折扣”,甚至只是将关税从30%降到20%。多数谈判都未果。8月1日当天,数十国出口企业立刻遭遇集装箱积压、合同重议、订单冻结。一些国家的农产品价格瞬间波动,钢铁出口合同大量被取消。 特朗普要的不是数字,而是姿态。他要的是“跪着签协议”。 可中国的情况不一样。中美之间的关税谈判从来不是谈小账。这个贸易体量、产业链依存度、地缘政治权重,都远不是其他国家能比的。特朗普团队清楚,这不是一场可以“硬拉出结果”的小国谈判,中国需要的是一个阶段性安排,一个可以谈出实质利益的大平台。 所以,他们特批延期。 而这个延期,其实藏着不止一个算计。 一方面,中国的确处于谈判关键阶段。过去几个月,中美之间的经贸代表团往来密集,从能源合作、科技出口,到大宗农产品交易和中资企业准入问题,多条线都在同时推进。而“关税”这一手,本质上是一个谈判工具。特朗普不急着亮出这张牌,而是要等最后一刻,用“倒计时威胁”压出更多筹码。 另一方面,中国作为最大贸易伙伴之一,任何关税调整都会反噬美方自己。尤其是在当前供应链重新布局、通胀仍未降稳的背景下,一旦中国产品价格抬升,美国本土消费市场可能首当其冲。特朗普政府内部也有不少声音警告,“不能一刀切”。 所以这份“延迟”,是一次战术性让步,更是一种策略性的“高挂不打”。 而且,从技术角度看,中国早在4月就已对部分美国产品启动过反制措施。新一轮的“解放日关税”与旧有的贸易协议之间,还存在部分冲突条款,美国司法系统甚至一度判定某些关税执行“超出总统授权”。所以,在程序上,延迟中国执行,还有一定“法律余地”。 再对比其他国家的情况,对比就更明显。 日本与美国在7月中旬临时达成关税交换协议,换得部分汽车和半导体关税豁免;韩国则因国防技术共享得以获得10%的宽限;越南、菲律宾、印尼等则用大宗农产品开放换来关税“仅征收15%”。但这些协议背后,是巨大的妥协和大量产业让渡。 而印度因坚定不加入特朗普的贸易框架,被一刀切入50%重税清单,连基本医疗器械都不放过。加拿大和英国虽然是传统盟友,但因在“数字服务税”和“绿色能源补贴”上与美国立场冲突,也被狠狠收拾了一把。 这些对比都说明,特朗普这次出手讲的是“利益优先”,不是盟友感情。 在这样的政策节奏下,中国成为“唯一延迟而未被重税”的经济体,背后逻辑其实也很直接:贸易总量太大、系统联系太广、供应链耦合太深。动一下就会牵一发动全身。 而且,中美之间从未停止谈判,只是谈得慢。特朗普也清楚,不像和荷兰、澳大利亚这种盟友吵一架还能“冷处理”,中国一旦彻底撕破脸,整个印太局势就可能出现意料之外的震荡。更别说在半导体、稀土、新能源、电动汽车这些卡脖子领域,美国目前根本没能力独立生产替代。 所以,暂缓,不是仁慈,是筹码。 当然,这种“豁免”只是阶段性的。美方已经放出风声,如果到8月12日谈不拢,中国将被整体纳入“40%通用关税”体系,涵盖电子、电动汽车、太阳能板、关键原材料等多个关键行业。这将是一次结构性重击。 但问题也来了,美国真的敢吗? 以当前国际形势看,特朗普更多还是在压价,而不是全线出击。 结果如何,很难预判。但至少目前,事实已经说明了一切: 全球都在上税单,我们还在谈判桌。 特朗普把这份“例外”留给中国,不是因为软,而是因为他太清楚,这一仗不能只靠喊话,也不能靠逼迫。必须算账,必须让利,必须摆出一副能打持久战的姿态。 接下来的十天,就是一场真正的博弈。 世界盯着看,中国稳住了节奏。接下来,就看谁先出牌,谁能赢下这场关税之争的主导权。时间已经开始倒计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