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海军在甲午海战全军覆没后,李鸿章明确说:对此次耻辱性的大败,我拒绝承担责任! 他的原话为“此次之败,我不任咎也”,理由是“使海军军费按年如数拨给,不过十年,北洋海军船炮甲地球矣,何致(甲午)大败!” 李鸿章有没道理呢?我们先算一算账,毕竟数字最有说服力。 1875年,清廷开始筹办北洋和南洋海军,同意每年拨款白银400万两,由北洋和南洋平分款项。但起初三年,清廷对海防实际投入仅200万两,仅为承诺的尾数而已。 从1875年至1894年甲午海战爆发,清廷在20年内总计为海防投入6900万两。这个数字距离当初承诺的每年400万两、20年总计8000万两虽有不足,却也差额并不算太大了。 具体到北洋海军,1885~1894年十年共获得总经费2300万两,年均229万两(已经超出当初清廷承诺年额)。 但是,这十年期间,北洋海军购置新战舰的资金仅为280万两,占北洋海军同期总支出的12%;进口武器弹药费用218万两,占同期总支出9.4%;中外船员、将士的总薪资为900万两,占同期总支出37%。 从这个支出占比来看,甲午海战前十年,北洋海军添置的新战舰明显不足,人员薪资占用了太多比例。同期日本海军却加大了投入,每年甚至占到了日本总支出的10%,以致海军实力在甲午海战时赶上甚至某些方面超出北洋海军。 大致算了一下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李鸿章的话不太能站得住脚。钱基本给到位了,北洋海军非但没像他所说十年之内甲于地球,最终连二十年内甲于亚洲都没能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