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美国财长贝森特表示,中国是一个不好打交道的对手,中美协议还没有达成!7月31日,

美国财长贝森特表示,中国是一个不好打交道的对手,中美协议还没有达成!7月31日,美国财长贝森特表示,美国与中国之间的贸易协议谈判已进入最后阶段,我们已接近协议的签署,但中方仍有一些技术性细节需要确定。贝森特称,中方是非常强硬的谈判对手,但我方也不会让步。我相信,我们能结束谈判,但目前不能百分之百确定。 说白了,这是典型的“美式谈判话术”——既想给自己留台阶,又想给中方施压。表面上称“接近协议签署”,实际上暴露了双方在核心问题上的僵持。毕竟如果真到了临门一脚的阶段,哪会把“技术性细节”挂在嘴边?这种模糊表述恰恰说明,所谓的“最后阶段”可能只是美方的一厢情愿。 这里面有个很关键的点:美方所谓的“技术性细节”,往往包裹着实质性利益诉求。比如在日内瓦会谈后,双方虽取消了部分关税,但美方要求中方扩大能源采购、调整产业政策等条件并未得到满足。 就像之前谈判中,美方曾要求中国承诺购买特定金额的美债或农产品,这类看似“技术性”的条款,实则涉及国家经济主权。中方不可能为了一纸协议放弃自主决策权,这也是为何贝森特会感叹“中国是不好打交道的对手”。 再往深了说,贝森特此时释放这种信号,背后是美国国内的经济压力在作祟。特朗普政府面临明年中期选举,而美国一季度GDP萎缩0.5%,制造业PMI连续四个月下滑,急需通过对华谈判转移国内矛盾。 但问题在于,美方开出的条件往往脱离实际。比如要求中国减少对俄能源依赖,转而购买高价美油,这不仅违背市场规律,还触碰了中方的战略自主底线。这种“既要当裁判又要当运动员”的做法,中方自然不会买账。 从历史经验看,美方在谈判中反复无常早已不是新鲜事。2018年贸易战期间,美方多次在达成共识后突然加码关税;2020年第一阶段协议签署后,又以“未完全履约”为由变相施压。 这种“狼来了”的把戏,让中方对美方的承诺始终保持警惕。正如2025年日内瓦会谈后,中方仍保留对芬太尼问题的反制措施,就是为了防止美方再次食言。 更值得玩味的是美方在谈判中频繁引入第三方议题,试图增加谈判复杂性。比如在斯德哥尔摩会谈中,美方将俄乌冲突与中美贸易挂钩,威胁对购买俄油的国家实施“二级关税”。 这种将经贸问题政治化的做法,本质上是想通过制造外部压力迫使中方让步。但中方显然不吃这一套——能源合作是中俄双方的主权事务,轮不到美国指手画脚。 现在的情况有点像“拉锯战”:美方希望通过关税缓冲期延长(如将24%的对等关税暂停期限延至11月)为谈判争取时间,而中方则坚持“谈可以,但必须平等互利”。 这种僵持的背后,是两国经济结构的深层矛盾。美国试图通过谈判扭转贸易逆差,却不愿正视自身储蓄率低下、产业空心化等结构性问题;中国则在维护产业链安全与扩大开放之间寻求平衡,不可能为了短期妥协损害长期发展利益。 从最新动态看,双方可能继续维持“关税休战”状态,但全面协议短期内难以达成。花旗预测的“1.5版本协议”或许是一种可能,即解决部分非核心问题,同时搁置重大分歧。但即便如此,美方能否兑现承诺仍是未知数。 毕竟,特朗普政府曾在伦敦会谈后单方面出台芯片出口管制,这种“边谈边打”的策略,早已透支了中方的信任。 说到底,中美贸易谈判的僵局,反映的是两种不同发展模式的碰撞。中国追求的是公平合作、共同发展,而美国总想维持自己的霸权地位。这种根本分歧不解决,就算谈成了协议,也很难真正落地。 来源:环球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