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9年,咸丰皇帝下旨将左宗棠斩首示众,左宗棠连夜找到湖北巡抚胡林翼求助,胡林翼对他说:“皇命难违,我也无办法,但你可找一人,或许能保你性命!” 几个墨字,就要断送左宗棠的一生。他只是个师爷,一个没有品阶的幕僚。 但在湖南,人人都知道,他干的是巡抚的活。巡抚骆秉章对他言听计从,三湘军政,皆出其手。 左宗棠眼里不揉沙子,尤其见不得庸官。永州总兵樊燮,就是那个撞上枪口的庸官。 樊燮拜见巡抚时,故意只对巡抚行礼,把旁边的左宗棠当成了空气。樊燮觉得,这是规矩。他堂堂朝廷大员,凭什么给一个白身师爷行礼。 左宗棠不这么想。他认为自己代表巡抚,樊燮这是当众打他的脸。 他当场发作,指着樊燮的鼻子骂,骂他治军无能,鱼肉乡里。 樊燮梗着脖子回嘴。左宗棠没再多话,直接一脚踹了过去。 这一脚,踹翻了樊燮,也踹塌了左宗棠自己的天。 樊燮背后是湖广总督官文。一封加急密折,从武昌送往京城。 密折里,左宗棠不再是能臣,而是一个把持湖南军政要务的“劣幕”。 咸丰皇帝本就多疑,尤其忌惮手握重兵的汉人督抚。他信了,朱笔一挥,四个字:就地正法。 消息传来,左宗棠一夜未眠,连夜策马,赶到武昌,求助于好友湖北巡抚胡林翼。 胡林翼听完,一言不发,在书房里踱步,烛火把他的影子拉得很长。 些许,胡林翼对左宗棠说:“京城里,还有朋友。王闿运、郭嵩焘他们都在。你立刻派人送信,让他们去找一个人。” “谁?”左宗棠的声音都在抖。 胡林翼吐出两个字:“肃顺。” 京城,风声鹤唳。 在京的湖南同乡王闿运和郭嵩焘接到密信,如坐针毡。他们知道,左宗棠的命,是以时辰来计算的。 两人一合计,决定冒死一搏。他们备上名帖,叩响了肃顺府邸的大门。 肃顺,这位深受咸丰信赖的宗室权臣,在书房接见了他们。 王闿运和郭嵩焘没有绕圈子,直接陈明利害。他们说,左宗棠是国之干才,杀了他,是亲者痛仇者快。更重要的是,他们点明了此案背后的政治博弈:这是官文等旧臣对湘军势力的打压。 肃顺静静地听着,手指有节奏地敲击着桌面。他早就看官文不顺眼,正愁没有下手的机会。 他看着眼前焦急的两个湖南人,缓缓说道:“人,我可以救。但话,不能从我嘴里说出来。” 他需要一个完美的执行者。一个身份清贵、名声极好、说话有分量,又不会被认为是自己党羽的人。 肃顺想到了一个人。 “你们回去等消息。”肃顺下了逐客令。 当天,一顶轿子从肃顺府上抬出,停在了潘祖荫的家门口。 潘祖荫,咸丰二年的探花郎,翰林院侍讲学士,京城清流的领袖。为人方正,一身书生气。 肃顺对他说:“左宗棠的案子,你来上折。告诉皇上,这个人,杀不得。” 潘祖荫一愣。他听闻过左宗棠的才名,也鄙夷樊燮之流的无能。但没想到,肃顺会把这个烫手的山芋直接扔给他。 肃顺看出了他的犹豫,加了一句:“你只管上书,剩下的事,我来办。” 潘祖荫明白了,他一介书生,报国无门,如今能为一个天下奇才的性命奔走,虽有风险,亦是本分。 他回到书房,彻夜未眠。烛光下,他蘸饱浓墨,在奏折上写下了那句日后流传百世的名言:“国家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 第二天,这道由探花郎亲笔写就的奏折,摆在了咸丰皇帝的案头。 折子里的字,掷地有声。咸丰陷入了沉思。 紧接着,肃顺求见,痛陈东南战事不利,皆因将帅无能,吏治腐败。 一明一暗,一文一武,配合得天衣无缝。 咸丰皇帝需要能为大清朝打仗的人。他最终提起了朱笔,在奏折上批了几个字:“暂免其死,派往军中,戴罪立功。” 一道圣旨,快马加鞭,再次奔向湖南。 左宗棠的命,保住了。他从鬼门关前,被京城里的一群人,用智慧、胆识和政治手腕,硬生生拽了回来。#头号创作者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