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1975年,周总理病重,需要鸽子蛋补充营养,却到处都找不到,这时,有人对邓颖超说:“宋庆龄家里养了100多只鸽子。” 1976年1月的北京,天是灰的,人心也是,周恩来总理的追悼会上,人山人海,但宋庆龄的出现还是抓住了不少目光。 她身着黑衣,神情肃穆,胸前别着一枚鸽子胸针,是周恩来送的,而她的手里,还死死攥着一个用布包着的小盒子,里面装着最后一批没来得及送到的鸽子蛋。 一份吃的,怎么会出现在国葬上?这背后,是一段用人情跟死神赛跑的故事。 故事得从一年前说起,1975年,周恩来的身体已经垮了,膀胱癌折腾了他三年,癌细胞到处跑,消化道也遭了殃,体重只剩下61斤,别说吃饭,就连最简单的吞咽都成了折磨,医疗团队绞尽脑汁,急着找一种他还能吃下去的高营养补给。 巧的是,医生们想到的法子,跟周恩来自己念叨的,竟是同一个东西:鸽子蛋。对医生来说,这东西营养好,又是半流质,正好。 而对病榻上的周恩来而言,这位浙江绍兴人,大概是生命走到尽头,格外思念家乡那一口。这既是身体的需要,也是一份乡愁。 可问题来了,上哪儿找去?那个年代物资紧张,工作人员跑遍了整个北京城,一个蛋的影子都没见着。 就在邓颖超一筹莫展的时候,有人提了一句:“邓大姐,找宋庆龄试试,她不是在后海养了一百多只鸽子吗?”这一下点醒了所有人。 这群鸽子对宋庆龄来说,不只是宠物那么简单,孙中山生前极爱鸽子,视其为和平的象征,他走后,养鸽子就成了宋庆龄的一种念想,是她怀念丈夫、寄托情感的方式。 她亲自调配饲料,学鸽子叫唤,像家人一样对待它们,也正是因为这份特殊的情感,当周恩来的求助送到她面前时,她连一秒钟都没犹豫。 她和周恩来的交情,那可不是一天两天了,从黄埔军校算起,快半个世纪的战友情谊,早就超越了一般的同志关系,白色恐怖时期,她不止一次用自己的特殊身份掩护周恩来脱险,这份情谊,比铁还硬。 因此,听说老战友病重想吃鸽子蛋,宋庆龄二话不说,立马叫人去鸽舍里找,可那是大冬天,天寒地冻,本就不是鸽子产蛋的季节,工作人员在一百多只鸽子里翻了个遍,也就找到了珍贵的5枚,宋庆龄如获至宝,亲手用软布包好,放进盒子里交了过去。 这不算完,从那天起,每周三去鸽舍收蛋,成了宋庆龄雷打不动的一件大事,只要凑够几枚,就立刻派人送往中南海。 有一阵子,鸽子实在是不下蛋,她急得把自己补身体用的西洋参都掰碎了,混进饲料里喂给鸽子,就为了能多催出几个“救命蛋”,中南海的厨师长每次接过这份礼物,都红着眼眶说:“这哪里是鸽子蛋,这是宋先生对总理的一片心啊。” 躺在病床上的周恩来,自然也明白这份心意,他知道,这小小的鸽子蛋,早已不是食物,而是半个世纪风雨同舟的情谊。 即使每一次进食都痛苦万分,需要人一口一口地喂,他还是努力将这份心意吞咽下去,支撑着最后的时光。 然而,人终究是跑不过天命的。 在准备送出最后一批鸽子蛋时,宋庆龄心中总觉得惴惴不安,她特意在盒子上系了一根鲜艳的红绸带,还仔仔细细打上好几个结,像是在无声地为老朋友祈福,希望他能挺过这一关。可当她把这盒系着红绸的鸽子蛋交出去时,一种不祥的预感涌上心头。 果然,奇迹没有发生,1976年1月8日,周恩来与世长辞,那盒系着红绸带的鸽子蛋,最终还是晚了一步,没能送到他的病榻前。 所以,才有了追悼会开头那一幕,宋庆龄胸前的鸽子胸针,是周恩来送的;她手里的鸽子蛋,是送给周恩来的,一来一回,一个收下了,一个却永远送不到了,这份未能送达的礼物,成了她对这位挚友最沉重、也最无言的告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