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东北大地主戴万龄率全族抗日,父子七人战死,仅剩几名寡妇和幼童 1937年深秋,长

东北大地主戴万龄率全族抗日,父子七人战死,仅剩几名寡妇和幼童 1937年深秋,长白山初雪覆盖的沙河沿村外,一队日军气势汹汹闯进戴家亲戚院落。67岁的戴万龄,灰色长袍上还沾着山野的雪泥,被汉奸指认抓捕。他背手而立,神情镇定,乡亲们眼含热泪。 几天前,他刚带三十多人潜回家乡筹粮,准备救急中的抗联部队。如今铁丝勒指、游街示众,日军狞笑逼供,他只是冷冷一句:“鬼子早晚要完蛋。” 谁也没想到,这位白发老英雄,马上就要用血与火,为满门忠烈写下最后一行悲壮注脚。 戴万龄是谁?敦化沙河沿的大地主,家里土地四百多垧,院子大得能跑马拉炮,四角还立着炮台。 日子本该是种地、打猎、开商铺,日子红火得很。 但这人心里可不只装着家业,他心里一直崇尚岳飞、杨家将这样为家国牺牲的英雄。 年轻时家里遇过几次土匪,他就知道,光靠躲是活不安稳的。 更何况,1931年,“九一八”事变一响,东北天塌下来了。 日本关东军铁蹄踏进沈阳,四个月零十八天,东北全境沦陷,伪满洲国横空出世。 日本人占地、屠杀、掠夺、奴役百姓无恶不作,老百姓活在水深火热里。 可就在白山黑水的林海雪原,杨靖宇、赵尚志、赵一曼和无数抗联战士咬牙举枪,戴万龄一家老小拼了命守住尊严。 戴万龄虽然是大地主,但骨子里硬气,认定:活着做中国人,死了做中国鬼! 救国军王德林在延吉举旗抗日,找到沙河沿的大院子,戴万龄当场拍板:抛家舍业,跟贤弟干到底! 一夜之间,他把家业变成军营,把子弟、工人、猎户全拉出来,300人的戴家军成立了。六个儿子、三个女婿,全上了阵;媳妇、孙子跟着学打枪、送粮食。 古有杨家将,今有戴家军,真不是虚名。 戴家军一出山,火就点起来了。头一仗跟着救国军打敦化县城,杀得日军心惊胆战,可惜情报走漏,大批鬼子增援,还拉来了飞机。 城是打下来了,可也得撤。戴万龄回头一看,自家院子留不得了,立刻让家人分装粮食、钱款、布匹上车、上爬犁,六十口人连夜撤离,从此走上抗日的山路。 日军追到沙河沿,把戴家大院一把火烧了,连粮食牲口也抢了个干净,还杀了守院的堂弟戴万生。 老百姓看在眼里,气得咬牙切齿,这一下,戴家满门抗日的心更硬了。 戴家军跟着救国军、绥宁反日同盟军、东北反日联合军一路打到了长白山深处。 戴万龄的战法讲究一个狠字:一连冲锋、二连中间、三连断后;班里分战斗小组,前排专打机枪手和带指挥刀的军官,后排负责退弹壳、上子弹。 白山黑水之间,小股部队几次硬是从鬼子包围圈里杀出一条血路。 几年的厮杀,戴家男丁一个接一个倒下。四个弟弟、六个儿子、多个孙子,全在枪林弹雨中拼命;戴家女人裹着小脚也得骑马送粮送弹。 山里的仗,冷得骨头裂,饿得啃树皮;敌人的围剿一轮接一轮,可戴万龄从不退缩,他信一条:打得过,打;打不过,扛;扛不住,也要拉着鬼子垫背。 1937年深秋,抗联第五军物资紧缺,戴万龄带着三儿子戴克吉和三十多人冒险潜回沙河沿筹粮。 谁知汉奸眼尖,一口气把他们出卖给日军。枪声、犬吠声、铁蹄声,打破了山村的清冷。 日军冲进院子,铁丝勒住他的拇指,把双手反绑,在沙河沿、马鞍山游街示众。 他背挺得笔直,灰色棉袍被风吹得猎猎响。 乡亲们想哭,他从容淡定:“抗日没错,不要怕。鬼子早晚要完蛋”。 几天后,他被押到敦化县城,关进日本宪兵队。鬼子先是毒打,再是酷刑,问他抗联部队的下落。 他骂声不绝,宁死不招。初冬的雪还没化,鬼子把他夹在两块钢板中间,铁丝绑紧,泼汽油点火。 老英雄疼得满地打滚,钢板烧得通红,他嘴里骂声不绝。 最后奄奄一息,被扔进狼狗圈——67岁的戴万龄,用一条血路走完了自己的人生。 与此同时,三子戴克吉率十余人伏击日军,想救父亲,无奈寡不敌众,全数战死马鞍山。长白山的雪,白得刺眼,也白得凄凉。 戴万龄的死,不是孤零零一条人命。戴家四代参军,前后牺牲五十余人,到东北光复时,只剩年过七旬的戴广禄、几位寡妇和几个孙子辈的孤儿。 几十年后,戴万龄与家人被追认为烈士,名字刻在敦化烈士陵园的石碑上。 有人感慨说:古有杨家将,今有戴家军。这不是传说,这是用血写下的民族悲歌。 参考信源: 抗日英雄戴万龄和他的“戴家军” 新华每日电讯2023年11月3日第01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