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以色列议长在联合国怒怼英法,说要在伦敦巴黎让巴勒斯坦人建国,一句话惹炸了锅,伊朗

以色列议长在联合国怒怼英法,说要在伦敦巴黎让巴勒斯坦人建国,一句话惹炸了锅,伊朗、也门代表直接退场抗议,现场气氛冷到了极点。 日内瓦的世界议长大会原本安排得中规中矩,但以色列议会议长阿米尔·奥哈纳一登台,就把这场多边外交秀推上了火线。他手里没有拿稿子,讲话也没绕弯,直接开怼:“想承认巴勒斯坦国?那就让他们在伦敦或巴黎建国试试看。”这句话不是玩笑,是带着火药味的讽刺。 英法政府近期都释放出一个明确信号,准备在联合国大会前正式承认巴勒斯坦国。英首相斯塔默甚至定了时间表,9月前如果以色列还不放人道物资进加沙、还不恢复谈判,英国将单方面宣布承认巴勒斯坦。 法国这边更激进,马克龙在总统府接见记者时提到:“法国已经准备好走出第一步。”这话说完没几天,联合国场子上,以色列就直接摆明立场,谁想玩政治,那我们就把话撂明白。 奥哈纳接着质问:英法真想给哈马斯这类武装力量“建国”机会?是打算奖励他们10月7日袭击以色列的那天,屠杀1400名平民的行为?“他们在加沙挖隧道、藏火箭、绑人质,还用医院和学校当掩护,你们现在要承认这样一个政权?”他站在讲台上,一句接一句,口气冷得像铁。 现场一阵安静,还没等他讲完,伊朗代表率先站起身,随后也门代表也跟着离席,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代表紧随其后。几名阿拉伯国家代表用眼神表示不满,但没有全部退场。这一幕,被现场的媒体迅速拍下,发上了路透社和《以色列时报》的头版。 英国外交部没直接回应奥哈纳的讽刺,但通过英国广播公司BBC转述了一句模棱两可的话:“我们会继续支持两国方案。”法国这边相对激烈一些,一位外交顾问表示:“我们不接受任何国家代表在多边场合羞辱法国的主权决定。”话没点名,但所有人都懂,说的是谁。 这场风波的根子在于英法态度的突变。过往几十年,英法在巴以问题上都偏向中立,更多时候扮演调停者。 但自从以军持续进攻加沙、导致超过3万名巴勒斯坦人死伤后,伦敦和巴黎的舆论倒向明显偏巴勒斯坦。尤其是英国,今年7月开始,大批示威者在伦敦特拉法加广场、高等法院外抗议政府纵容以色列。 斯塔默上任前一直靠近以色列阵营,但现在看,他也在对内政治压力下做了调整。他在议会对外事务听证会上放话:“英国不应再站在一边看热闹。” 法国方面同样摇摆,今年6月,法国议会通过一项非约束性动议,呼吁政府“推动承认巴勒斯坦国为实现和平的关键步骤”。 虽然这不是行政命令,但对马克龙构成了强大舆论推力。而马克龙本人也在联合国表态时说,“以色列的军事行动不得无限期继续”,这是他首次用“停止”这个词描述加沙局势。 以色列对这些转向的态度是毫不妥协,总理内塔尼亚胡在例行内阁会议上说:“谁想承认一个建在恐怖主义上的国家,就是在背叛民主制度。”财政部长斯莫特里奇说得更狠:“让巴勒斯坦建国,就像让基地组织开联合国代表处一样可笑。” 说到底,以色列最担心的,不只是政治上的孤立,而是承认一事一旦坐实,会引起连锁反应。 挪威、西班牙、爱尔兰早在今年5月就表态支持承认巴勒斯坦,德国虽然没表态,但外交部在一份备忘录中建议“认真评估欧盟成员统一行动”。一旦英法也加入承认行列,中东格局可能被彻底撬动。 退一万步说,就算承认状态不等于领土划分,但对以色列来说,这无异于政治羞辱。更别提以色列还在继续扩张约旦河西岸的犹太定居点,若联合国正式承认巴勒斯坦主权国地位,那些定居点就成了“非法占领”,国际法理上站不住脚。 外媒评价这场外交风波时,用了一个词:“逆流而上”。以色列此时不打算让步,不是为了赢得更多同情,而是要把该打的牌一次性打出去。奥哈纳的讲话虽然让多国代表愤怒,但对以色列国内右翼而言,却是一场赢得掌声的表演。 美国并没有及时出面调停,拜登政府之前一再呼吁“缓和局势”,但这一次,对英法准备承认一事,美方并未表示反对,只是低调说:“这是各国自己的主权决定。”换句话说,拜登并不打算拦,也不愿和以色列公开唱反调。 这让以色列有些意外,以美关系历来坚固,但当前以色列右翼政府走得太远,让白宫内部越来越多声音觉得“不能再无条件支持”。此前在参议院关于加沙人道援助的表决中,已有部分亲以色列的民主党议员投下弃权票。 以色列这一轮外交攻势会不会奏效,还不好说。但可以肯定一点:日内瓦这场讲话,不是外交辞令,而是赤裸裸的地缘反击。用奥哈纳的话来说,“如果你们坚持承认恐怖政权建国,我们就把这话说穿——不如请他们到你们首都建。” 这种硬碰硬的表达方式,放在联合国体系里很少见,但也说明这场外交战已经到了撕破脸的阶段。西方不再铁板一块,以色列也不再顾忌面子,接下来的9月,将是决定走向的关键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