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照相馆》作为一部以南京大屠杀历史为背景的电影,自上映以来取得了极高的票房和口碑,但同时也遭遇了部分网络恶意攻击和差评。这些攻击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 1. 被指责为“仇恨教育”:部分批评者认为电影过度渲染历史伤痛,煽动民族情绪。然而,电影的核心是通过真实历史罪证的传递,揭示日本军国主义的暴行,而非单纯宣扬仇恨。 2. 恶意差评与网络暴力:电影在豆瓣等平台遭遇有组织的低分评价,甚至有人对导演和演员进行人身攻击。官媒如《环球时报》和《人民日报》均发声谴责,认为这是历史虚无主义的新变种,可能涉及境外势力干预舆论。 3. 电影的艺术性与历史真实性争议:部分观众认为影片对日军暴行的刻画不够直接,但支持者反驳称,电影通过克制的手法(如隐晦表现性暴力、摆拍亲善照的揭露)反而更深刻地展现了历史的残酷。 4. 商业动机质疑:有人指责电影“利用爱国情绪赚钱”,但票房成功恰恰证明观众对高质量历史题材电影的需求,而非单纯的“消费苦难”。 为何《南京照相馆》的遭遇值得警惕? 历史记忆的争夺战:日本右翼至今仍在否认或淡化南京大屠杀,而这部电影通过影像证据强化了历史真相的传播。 反法西斯文艺的全球意义:类似《辛德勒的名单》《安妮日记》等作品,揭露暴行并非煽动仇恨,而是警示后人。 舆论战的潜在影响:有组织的恶意差评可能试图削弱中国历史叙事的国际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