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玉祥为何要烧少林寺?1928年,冯玉祥带兵火烧少林,屠杀武僧,大火烧了40天,大量古建筑和文献付之一炬…… 一九二八年初春,河南登封少室山一带的乡民们,看到了揪心的一幕:浓烟裹着火舌,从少林寺的方向冲天而起,日夜不息,整整烧了四十个昼夜。 这场冲天大火,吞噬了这座千年古刹的精华。 更叫人痛彻心扉的是,寺中珍藏了多少代的佛经孤本、讲习武艺的图籍秘本、记录历史过往的珍稀文书,也在这场浩劫中灰飞烟灭。 这场损失之惨重,令人难以想象。 几十年后,永信禅师在日本京都的达摩寺里,找到几张一九二零年拍摄的少林老照片,后人才得以一窥大雄殿的原貌。 而照片上一座叫“跨陀殿”的建筑,连少林僧人自己都已记不清所在何处了。 这场大火带来的毁灭,由此可见一斑。 那么,少林寺为何会招致这样的灭顶之灾?这要从那个动荡的年月说起。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中国,正是军阀混战、外敌觊觎的多事之秋。 烽火遍地,连嵩山脚下这片佛门清净地也无法幸免。 匪患不绝,兵灾连连,千年古刹少林寺的日子也过得提心吊胆。 为了守护寺院,更为了保护周围靠着庙里庇护的乡邻,当时主事的方丈释妙兴,不得已做下选择:他组织起寺里的武僧,与地方上有些实力的军阀合作,建立了少林武僧团。 这支由佛门子弟组成的队伍,曾为保护一方平安出过力。 然而,乱世如旋涡,一旦卷入其中,想全身而退又谈何容易。 释妙兴的选择是投靠了当时在北洋政府中手握重兵的吴佩孚。 这一下,不可避免地把少林寺推向了另一股强大势力的对立面,冯玉祥领导的国民革命军。 冯玉祥对少林寺的观感很不好。 一来,他本人笃信基督教,对佛教寺院有着天然的距离感。 那时他在河南西部主政期间,就曾有过针对其他佛寺的举动。 对于声名远播、深受百姓爱戴的少林寺,他心中也有成见。 另一个更直接的原因,是军事上的利害关系。 冯玉祥的部将石友三,与妙兴方丈支援的那一派势力矛盾极深。 释妙兴与吴佩孚的合作,已经让冯玉祥视少林寺为眼中钉,一直在寻找对付它的机会。 另一个关键人物出现了,他就是少林寺的俗家弟子樊钟秀。 樊钟秀年轻时曾在少林寺学艺,与妙兴方丈本是师兄弟。 他后来从军,但一直与少林寺保持着紧密的联系。 一九二八年年初,樊钟秀率部与石友三交战失利。 他慌乱之中,带着残兵躲进了嵩山,寻求少林寺的庇护。 这消息很快就传到了冯玉祥那里。 冯玉祥认为这是天赐良机,既能名正言顺地打击对手樊钟秀,又能一举拔掉少林寺这颗被他视为与己作对的“钉子”。 他立刻下达了攻击少林寺的命令。 表面上看,这场劫难源于冯玉祥捉拿樊钟秀的军事行动。 但究其根源,还有两股强烈的情绪在推波助澜。 石友三和樊钟秀这对昔日军中搭档,早已因利益冲突撕破脸皮,变成势同水火、恨不得置对方于死地的仇敌。 当石友三听说樊钟秀就藏身于少林寺内,那份急于报仇雪恨、彻底打垮对手的心思便再也按捺不住。 而顶头上司冯玉祥对少林寺的偏恶态度,恰恰给石友三的极端行动开了绿灯。 于是,在冯玉祥的许可之下,石友三带着兵冲进了少林寺。 这一场原本或许带有军事目的的行动,迅速演变成了一场夹杂着个人泄愤的残酷报复。 三月十五日,石友三的部队围住少林寺。 扑了个空的石友三狂怒不已,一句“跑了和尚跑不了庙”成了他的行动口号。 怒火攻心的他,下令焚烧了寺内的法堂。 到了第二天,三月十六日,暴行升级。 石友三命令士兵抬进整桶整桶的煤油,直接泼向寺内主要殿堂的梁柱门窗,随后点燃了火种。 从天王殿到大雄宝殿,从钟鼓楼到东西禅房,以及那数不清的藏经阁与库房,尽数被点燃! 火光映红了嵩山的天空,也烧毁了中国武学的一座精神殿堂。 石友三火烧少林,是铁案如山的历史罪责,他心狠手辣、反复无常的劣迹,更印证了此人的行径毫无底线可言。 一个是因为宗教信仰隔阂和军事对立而生的整体敌视,一个是为报个人私仇而肆意发泄的残酷私欲,两种恶意的合流,最终酿成了这起将千年古刹付之一炬的惨剧。 曾经的武学圣地,在军阀混战这个疯狂的时代漩涡中,最终成了被无情吞噬的牺牲品。 大火熄灭后的少林寺,景象凄惨。 满目所见,唯有焦黑的断壁、烧剩的树桩和空空荡荡、飘散着烟灰的院落。 往昔的繁盛香火与庄严气象,荡然无存。 那些承载着千年智慧的经卷和图册,更是化为了再也无法找回的烟尘。 更让人悲痛的,是在这场浩劫中,数百名忠贞的僧人为守护寺院付出了生命,他们是少林寺无法弥补的损失。 直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末期,历经多年艰辛的清理和断断续续的修补,少林寺终于得以部分恢复,重新开启了山门。 虽然重建后的寺庙规模远不及当年,但总算显露出些许昔日佛门重地的影子。 时间来到新中国,国家对文化古迹的保护日益重视,少林寺也迎来了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