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女子上山捡菌子捡到一根会跑的“棍子”,瞬间被吓傻   雨后的重庆山林像被浸透的绿

女子上山捡菌子捡到一根会跑的“棍子”,瞬间被吓傻   雨后的重庆山林像被浸透的绿毯子,每片叶子都挂着水珠,踩在厚厚的腐叶上能听见“噗叽”的轻响。   6月30号的早晨,那位常来捡菌子的女子背着竹篓钻进林子,竹篓的竹条被晨露打湿,泛着润润的光。   她的眼睛在草丛里扫来扫去,手指麻利地掐断菌柄,牛肝菌、青头菌很快在篓底堆出小山坡,却没发现背篓外侧的缝隙里,卡进了个不速之客。   一根中指长的“枯枝”,棕褐色的身体上还带着几道类似树皮的裂纹。   回家卸背篓时,竹篓撞到门框“咚”地一声,那“枯枝”晃了晃,又稳稳地贴在竹条上。   女子把菌子倒在竹筛里,胖乎乎的菌子滚得满地都是,她蹲在地上捡,顺手去清竹篓里的碎泥,指尖刚碰到那截“枯枝”,手背突然感到一阵凉丝丝的蠕动。   “妈呀!”她猛地缩回手,那“枯枝”正顺着她的手腕往上爬,细腿像小钩子似的勾住布料。   她甩了三下才把那东西甩回竹篓,眼睁睁看着它在篓底翻了个身,露出底下更细的腿。   哪是什么枯枝,分明是只虫子!   它趴在那儿不动了,又变回一截毫无生气的“木头”,连阳光照在身上的反光,都和真树枝一模一样。   女子隔着半米远举着手机拍,镜头里的虫子正慢慢抬起头,小得几乎看不见的眼睛转了转。   她把照片发去邻里群,有人说像“干柴棒”,老家后山多得是,小时候砍柴摸到过,软乎乎的身子吓哭半条街。   有人说见过它装死,用树枝碰一下,它就直挺挺掉下来,像真枯枝似的滚进草堆。   正聊着,竹篓里的虫子动了,慢悠悠地往篓口爬。   女子想起刚才的触感,心里发毛,摸出打火机打着,火苗离虫子还有半尺远,它突然像被按了快进键,“嗖”地缩成一团,顺着竹条滑到底部,又变回“枯枝”模样。   这一下,她算见识了,这小东西不光会装,还机灵得很。   其实竹节虫的“演技”是刻在骨子里的。   它们打从卵里孵出来就会模仿,刚破壳的幼虫才指甲盖大,已经能学着树枝的样子蜷腿。   要是停在松树上,身上会透出松针的深绿。   落在枫树上,过两天就泛出点红褐。   更绝的是爬动的时候,身体会左右晃,频率和附近的树枝被风吹动的幅度一模一样,就连最精明的鸟,也得盯着看半天才能发现不对劲。   这本事不是天生就有的。   科学家说,几百万年前的竹节虫还没这么会装,那时候它们颜色鲜亮,很容易被天敌发现。   后来那些长得像树枝的个体活了下来,把“会装”的基因传给后代。   一代一代下来,有的竹节虫甚至能根据周围温度调整颜色,天热时深一点,天冷时浅一点,就像自带了调色盘。   不光竹节虫,自然界里好多虫子都是“伪装大师”。   水里的水螳螂最会装木头,遇到鱼游过来,就把六条腿收成一团,浮在水面上随波逐流,连身上的颜色都调成朽木的灰褐,小鱼从它身边游过都不带多看一眼的。   叶虫比竹节虫更绝,它们长得跟叶片一模一样,连边缘的锯齿,叶子上的斑点都仿得惟妙惟肖。   爬的时候故意歪歪扭扭,像叶子被风吹得摇晃,要是被触碰,还会“啪嗒”掉在地上装死,连卷曲的样子都像片枯透的叶子。   有人在雨林里做过实验,把叶虫放在一堆真叶子里,十个成年人里有九个都挑不出来。   还有贝尔箭螳,头和身子像根细树枝,屁股后面却拖了几片“叶子”,站在草丛里时,前腿收起来,远远看去就像一根长了几片小叶的细枝。   就算其他虫子从它身边经过,也只会当它是普通植物,直到被它突然伸出的前腿抓住,才知道上了大当。   那位重庆女子没见过这些虫子,但她看着竹篓里的竹节虫,忽然觉得山林里藏着好多秘密。   她找了个纸盒子,把竹节虫轻轻扫进去,第二天一早又背着重物上山,走到当初捡菌子的地方,把盒子打开放在树根下。   虫子爬出来,没立刻走,在她脚边停了停,突然一缩身子,掉进枯叶堆里,瞬间就找不着了。   女子蹲在那儿看了半天,明明知道它就在附近,眼睛都快看花了,还是分不清哪片是叶子,哪截是虫子。   下山的时候,她走得比平时慢了些,路过每棵树都忍不住多瞅两眼。   阳光穿过枝叶洒下来,落在满地的枯枝败叶上,她忽然觉得,那些一动不动的树枝里,说不定就藏着几只竹节虫,正歪着头看她呢。

评论列表

模拟电路虫
模拟电路虫 2
2025-08-02 15:23
原来我家楼下花园就有,重庆沙坪坝街上[哭笑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