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中国驻韩大使馆被砸,韩国警察冷眼旁观,李在明为何选择“沉默” 早在几个月前,就发

中国驻韩大使馆被砸,韩国警察冷眼旁观,李在明为何选择“沉默” 早在几个月前,就发生过一件让人愤怒的事——一名韩国男子身穿假美军制服,手里拿着一把玩具枪,大喊着要“抓中国间谍”,硬闯我驻韩大使馆。 更讽刺的是,这人早就不是第一次闹事,他之前在明洞多次骚扰中国游客,警局那边也早有他的案底,可就是没人管。 在韩国的中国同胞被欺负后去报案,得到的答复往往是“证据不足”,案件一拖再拖,迟迟不立案。一次又一次的推诿,让人心寒。 可更让人难以理解的是,面对如此赤裸裸的挑衅,韩国新上任的总统李在明却始终保持沉默,青瓦台像是被按下了静音键,没有任何表态。 这样的沉默,比闹事者的叫嚣更刺耳,也更让人疑惑——李在明到底在顾忌什么? 李在明的沉默,并不是单纯的犹豫,而是被一道道现实的“枷锁”牢牢束住了手脚。 这场反华闹事并非孤立事件,它是前总统尹锡悦下台后,韩国政坛余震的延续。 2024年底,尹锡悦因企图发动戒严失败而遭弹劾下台,他背后的极右翼支持者们不甘认输,急需制造一个新的社会焦点来转移视线,“反华”就成了他们最顺手、也最具煽动性的牌。 如今冲击我驻韩使馆的人,正是这批极右翼的骨干分子和铁杆粉丝。 对于刚刚组阁、地位尚不稳固的李在明来说,这些人是政敌的核心票仓。 如果他下令强硬处置,不仅会被扣上“亲华”的帽子,还可能在短时间内引发支持率骤降,削弱执政根基。 对他而言,眼下最重要的不是对外发声,而是先稳住政权,在这种权衡下,他不敢贸然去触碰这根政治高压线。 如果说国内政敌让他有所顾忌,那么来自大洋彼岸的压力,则更像一副沉甸甸的战略镣铐。 李在明在外交上早已明显倾向美国。 当在野党元老当面提醒他,“美国有人怀疑你是‘亲华派’”时,他几乎是立刻表态“韩美关系永远放在第一位”,表现出急于撇清关系的姿态,唯恐被盟友误解。 他的后续行动也印证了这种取向——7月,他秘密会晤特朗普;8月,又将启程访问日本,处处在向美日释放信号,强调自己对联盟的依赖。 而促使他如此谨慎的,不仅是政治立场,还有美国在经济和军事上的双重施压:韩国的高科技产业离不开美国市场与关键技术的支持,半岛安全又高度依赖美军的防务体系。 在这样的格局下,李在明宁可选择沉默,也不愿在敏感问题上与华盛顿发生任何摩擦。 李在明想在钢丝上找平衡,但中国的耐心显然是有限的,可要想清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