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印度这次为什么要急着发动战争? 如今中美贸易战白热化,两国对印度的关注有增无减

印度这次为什么要急着发动战争?

如今中美贸易战白热化,两国对印度的关注有增无减,这让印度觉得自己迎来了历史机遇。   在他们看来,只要中美忙着应对彼此,自己就能趁机压制巴基斯坦,实现地区霸权的梦想。   不过这种想法忽略了一个关键,现代战争早已不是单纯的大国站队就能决定胜负的。   5月7日的空战,印度空军一上来就吃了亏,巴方战机利用歼-10CE的隐身设计和PL-15的超视距优势,一举击落了印度6架战机,其中还包括3架法国"阵风"战斗机。   印度空军当然不服气,觉得是"文官集团"束缚了手脚,他们认为如果能放开打,压制巴基斯坦的空军基地和防空阵地,结果肯定不一样。   吃了亏的印度很快调整策略,他们给"阵风"换上了国产"阿斯特拉"导弹,又给苏-30MKI战斗机换装了新的有源相控阵雷达,还从以色列引进了能探测隐身目标的雷达。   这些动作确实提升了装备性能,但实战效果如何,还得打个问号,毕竟武器不是堆参数,整合能力和战术运用才是关键。   面对印度的步步紧逼,巴基斯坦的应对很务实,他们一方面延长空域关闭时间,保持军事戒备,另一方面充分发挥中式装备的优势。   歼-10CE的隐身设计让印度雷达很难锁定,PL-15导弹的射程更是让巴方掌握了超视距空战的主动权。   中巴经济走廊等合作项目让两国利益深度绑定,印度一直想切断这条陆路通道,自然会引起中国的警惕。   从巴基斯坦的角度看,有了可靠的外部支持,才能在与印度的长期对峙中站稳脚跟,7月印度在边境搞大规模军演时,巴基斯坦能果断关闭空域回应,底气就来自这里。   莫迪政府之所以急着动武,很大程度上是想转移国内矛盾,当时"印度制造"计划饱受质疑,经济下行压力大,农村地区支持率下滑。   更麻烦的是,"国民志愿服务团"提出公众人物75岁退休,而莫迪9月就满75岁了,这个信号让他如芒在背。   发动战争往往是政客转移视线的惯用手法,莫迪大概以为打一场胜仗,就能巩固自己的地位,就像当年尼赫鲁想靠边境冲突缓解国内压力一样。   可惜事与愿违,空战失利让反对党抓住了把柄,质疑他虚构胜利,连"国民志愿服务团"内部也出现了不满情绪,副总统提前辞职就是个明显的信号。   这种把国家命运当政治赌注的做法很危险,印度国内民族主义情绪本来就浓,一旦战争机器启动,想停下来就没那么容易了。   7月的大规模军演,既是对巴基斯坦的施压,也是莫迪稳住国内局势的无奈之举。   这场冲突像一块石头投入水面,激起的涟漪远超南亚地区,法国"阵风"战机被击落的消息,让达索公司焦头烂额,不仅要应对印度的质疑,还得安抚其他买家。   法国政府也被牵扯进来,议会专门质询了战机电子战系统的问题,这对"阵风"的国际军售影响不小。   以色列的日子也不轻松,他们卖给印度的雷达和导弹成了焦点,既要保证印度这个大客户满意,又不想得罪其他潜在买家,平衡起来很不容易。   美国则更微妙,既想拉拢印度制衡中国,又不想把事情闹大影响地区稳定,只能在中间和稀泥。   对普通民众来说,战争带来的是实实在在的伤害,印度边境村庄有村民被坠落的战机残骸炸死,家属至今没得到合理赔偿。   巴基斯坦那边,缺水和潜在的分裂势力威胁,让老百姓的生活更加艰难,这些被宏大叙事掩盖的个体命运,才是冲突最真实的代价。   现在印巴双方还处于紧张对峙中,谁也不敢先松口气,印度想靠新装备找回场子,巴基斯坦则在全力巩固防御。   这场冲突背后的战略博弈还在继续,而它带来的连锁反应,恐怕还要持续很长一段时间。   说到底,印巴之间的问题不是靠一场空战能解决的,印度如果总是想靠外部势力和军事冒险实现大国梦,最终只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地区稳定从来不是零和博弈,合作共赢才是长久之计,可惜现在的印度政府,似乎还没明白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