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越精英的小孩在未来越容易被淘汰。 前几天我刷到一个帖子,标题叫“百万美金培养的

越精英的小孩在未来越容易被淘汰。 前几天我刷到一个帖子,标题叫“百万美金培养的废物”。贴主就是第一代被“鸡”出来的娃儿。他从一年级开始,家里就给他安排了学游泳、网球、足球、小提琴、钢琴。10岁起,每一个寒暑假都去国外游学,读完了常春藤,家里还托关系,安排了在行业顶尖公司的实习。 然后到了30岁,你可能觉得他肯定是社会精英了吧。但他自己是这样说的:无业,没有存款,没有对象,没有固定的朋友圈,和父母关系也一塌糊涂,对未来一片迷茫和恐惧,身体健康一团糟,唯一的爱好也没有心力去维持。 说实话看完之后我心里特别难受。我难受的点在于,他会用“loser”“废物”这样的词来定义自己的人生。这说明他早就把社会和父母灌给他的那一套“我们必须优秀,必须精英”的想法刻进骨子里了。但凡没有达到这种期待,就是废物。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这一代的孩子,越优秀,越精英,反而更容易在心理上出问题。因为他们从小就被要求要考高分,去名校,找光鲜亮丽的工作。等这些目标一个一个实现了之后,就像挂在驴前面的那根胡萝卜,有一天突然消失了,他们就一下茫然了。看看四周,根本不知道该往哪里走,所以才有那么多孩子毕业就失去了方向。突然发现自己努力考名校、考高分、找好工作,好像人生也没有意义了,自己的追求在哪里呢?接着就抑郁了,生病了,直接坠入了大虚无主义。 所以说句难听的,这些孩子就像父母精心打造的豆腐渣工程。学历、成绩、工作这些外在的标签,就像装饰华丽的外墙,但他们没有夯实的地基,人格层面根本没有培养起来。这样的豆腐渣工程,哪怕外表再好看、再光鲜,终究是会坍塌的。 我们能在模拟法庭上侃侃而谈,却处理不好真实的人际冲突;能把唐诗宋词背得滚瓜烂熟,却根本不懂得“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心境;我们读书痛苦,工作痛苦,根本理解不了巴菲特所说的“做自己热爱的事情,我可以跳着踢踏舞去上班”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我们看起来很优秀,但内心却是空空的。这种人格的退化,让大家碰到真实世界的一点点挫折,就像突然被拔掉电源的机器人,瞬间陷入存在主义的危机。 所以我说,这才是真正的代际创伤。因为我们父母那一代,是被恐惧驱动着往前走的,他们从来没有体验过热爱驱动、兴趣驱动、自由驱动是什么滋味。所以他们就把自己内心深处的生存危机传给了、投射给了下一代,以为比别人强就等于安全,就等于优秀。甚至因为自己只走过这一条路,就觉得世界上根本没有其他路可走了。 可是时代早就变了呀,新的时代要来了,未来是什么时代?是AI时代。随着AI的发展,物质时代会终结,真正的机器人会承担起所有创造物质的繁杂的重复性工作。而我们人类要迎来的是精神世界的爆发,社会不需要没有灵魂的空心“精英”。 从个人角度来讲,要是作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没有能力感受真实的世界,精神不自由不快乐,那活着该有多憋屈呀?你真的希望你的孩子就这样度过一生吗? 说起来,我前段时间还在读《梁启超家书》。真心建议每一个家长、每一个孩子都去看看这本书。梁启超他们家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每个孩子都过得特别好,可完全不是被“鸡”出来、“卷”上去的。 他在家书里总会跟孩子们说,人生最重要的是两个字——“趣味”。他觉得学历高、成绩好,根本不是教育的首要目标。孩子最重要的是活泼,有春气。我当时就觉得“春气”这个词用得好妙啊。他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好好享受人生,一辈子过得有趣、有爱,能够像春天一般活泼有朝气。 我想一想,我们现在的生活真的已经离有趣、有爱很远了。很多孩子,这一代的孩子眼里是没有光的,更别提什么春气了。 我不知道今天这条会有多少家长、多少孩子能够坚持看到现在,但我真心希望从现在起,大家能给所谓的成功换一个定义。所谓的百年功名,千秋霸业,万古流芳,其实真的都比不上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度过这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