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塔塔集团,跑到上海来找我国的空调压缩机企业了,要求提供技术和设备,帮助印度提高空调压缩机水平。这家企业就是位于上海的海立集团! 印度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气候危机。2025年夏季,新德里的气温一度突破49摄氏度,创下百年纪录。极端高温不仅导致医院人满为患,更让空调成为刚需。 据统计,印度空调市场年销量已突破1400万台,且以每年15%的速度增长。然而,印度本土空调压缩机产能严重不足,年产能仅550万至600万台,缺口巨大。这迫使印度政府在2025年4月紧急放宽政策,允许从中国进口制冷量最高达2冷吨的压缩机,豁免认证一年。 塔塔集团旗下的VOLTAS作为印度空调市场的领军企业,自然感受到了压力。他们迫切需要提升本土压缩机技术,以满足激增的市场需求。于是,他们将目光投向了在印度深耕多年的海立集团。 海立在印度的工厂自2013年投产以来,已累计生产1500万台压缩机,占据市场主导地位。塔塔希望通过合资建厂,获取海立的技术和设备,快速填补产能缺口。 面对塔塔的请求,海立集团的回应异常坚决。这背后既有对核心技术的保护,也有对印度市场风险的深刻认知。 海立集团在变频技术领域拥有全球领先的专利布局。2019年,其研发的“16HP大规格变频转子式压缩机”通过中国制冷学会评估,填补了国际空白,获得48项专利授权。 在环保冷媒应用方面,海立推出的R290冷媒变频压缩机已批量出口欧洲,热效率是传统电加热的4倍。这些核心技术是海立的“命根子”,一旦转让,将直接削弱其全球竞争力。 印度虽在推动“印度制造”,但对外资企业的限制从未放松。2024年,印度批准电子制造业投资时,明确要求中国企业不能占据多数股权,关键职位需由印度人担任。 更让海立警惕的是中国企业在印度屡遭“政策变脸”。例如,比亚迪因高管签证问题,被迫在海外远程管理印度业务;某钢铁制造商因设备进口和签证受阻,投资计划流产。海立作为上海电气集团旗下的国企,必须将风险防控放在首位。 海立在印度的成功,恰恰源于其“产品输出而非技术输出”的策略。自2013年建厂以来,海立通过本地化生产降低成本,同时牢牢把控核心技术。2024年,其印度工厂产能已达200万台,并辐射中东市场。若与塔塔合资,海立可能被迫开放技术,导致“教会徒弟,饿死师傅”。 海立的拒绝,本质上是中国制造业从“世界工厂”向“技术输出者”转型的缩影。过去十年,中国制造业经历了从低端代工到高端创新的蜕变。 中国已占据全球空调压缩机70%以上的产能,且在变频、磁悬浮等核心技术上领先全球。海立集团的磁悬浮离心式压缩机,不仅应用于空调领域,还可用于海水淡化、污泥干化等高端场景。这种技术优势,让中国企业在全球产业链中拥有了议价权。 曾经,中国企业因技术薄弱,在国际合作中屡屡受制于人。如今,中国专利申请量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企业对核心技术的保护意识显著增强。海立集团深知,技术转让可能导致“技术流失—市场萎缩—利润下降”的恶性循环,因此宁可放弃短期利益,也要守住技术底线。 中国制造业的崛起,改变了全球供应链格局。在空调压缩机领域,海立、格力等企业已形成对日本电装、美芝等传统巨头的竞争压力。这种竞争优势,让中国企业在国际谈判中更有底气。 印度政府一方面推动“印度制造”,要求外资企业本地化生产;另一方面,又通过高关税、进口限制等手段保护本土产业。这种矛盾政策导致外资企业进退两难。 印度在基础研究和高端制造领域积累薄弱。虽然塔塔集团在钢铁、汽车等领域实力雄厚,但在精密机械制造方面仍落后于中国。空调压缩机作为空调的“心脏”,涉及材料、工艺、控制算法等多领域技术,印度短期内难以突破。 中国正从“世界工厂”向“全球创新中心”转型。在空调压缩机等领域,中国企业已形成“研发—生产—销售”的完整链条,具备与国际巨头竞争的实力。这种战略定力,让中国企业在国际合作中更注重技术平等和长期利益。 印度若想摆脱技术依赖,需在基础研究、人才培养、政策稳定性等方面下功夫,全球供应链正呈现多元化趋势。中国企业在巩固技术优势的同时,也在探索与其他国家的合作模式。 上海海立集团拒绝塔塔集团的合资请求,是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产业链中话语权提升的生动写照。在这场技术博弈中,中国企业不再是被动的参与者,而是以技术实力为筹码,主动塑造全球产业格局。 对于印度而言,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唯有通过自主创新和政策优化,才能在全球产业链中占据更有利的位置。而对于全球经济而言,这种技术博弈将推动产业链向更高效、更创新的方向发展,最终惠及各国消费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