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功德林战犯管理所里,军衔职务最高的是国军上将王陵基和孙楚,然而孙楚的上将身份却不被大家承认,这是怎么回事呢? 1949年,解放军对太原发起总攻,经过一番激烈的巷战后,仅用2小时就完成了攻城任务,负责守城的国民党第十五兵团司令孙楚等人做了俘虏。 太原战役前夕,阎锡山不光调派了13.5万兵力驻守城中,还修筑了5600个碉堡形成环形防线以应对攻势勇猛的解放军,用美国记者的话说,这个固若金汤的防御工事堪称“密集火网”,徐向前也称其为“国军城防工程典范”,而这一工程的主导人就是孙楚。 阎锡山用人的标准是“会说五台话,才把洋刀挂”,因此他的嫡系将领几乎都是五台籍,比如杨爱源、赵承绶等人都是长期担任要职,而非五台籍的孙楚则是其嫡系中唯一的晋南人。 孙楚之所以能得到阎锡山的倚重,靠的是保定军校的同窗杨爱源。 在军校读书期间,孙楚由于经济困难接受过杨爱源的接济,再加上两人意气相投,因此成为了莫逆之交。 军校毕业后,杨爱源加入晋绥军,凭着出众的军事才干和五台籍身份得以快速晋升,很快就成为了阎锡山身边的红人。 混得风生水起的杨爱源,没忘提携孙楚,在他多次举荐下,孙楚以见习排长的身份加入晋绥军,凭着机敏善谋多次在作战中立功,很快就得到了阎锡山的赏识。 1927年,阎锡山在第3次扩军时,孙楚被任命为第二军第6师师长,次年又升任33师师长,自成成为晋绥军核心将领之一。 1929年,阎锡山扩编部队为10个军时,孙楚被任命为第一军军长。 中原大战爆发后,孙楚被任命为反蒋联军的前敌总指挥,在陇海线战役中,孙楚采用“密集火力和近迫作战”的战术,歼灭蒋介石的王牌之师教导师,蒋介石叹服道:“晋军有此悍将,不可轻敌。” 孙楚还有很强的预判能力,比如在中原大战后期,他就预判出张学良会入关助蒋,所以秘密将部队撤到了黄河以北,事后果然如他所料,冯玉祥等皆折兵损将,而他因提前撤军,保住了阎锡山的命盘。 蒋介石在中原大战取得胜利后,不少晋绥军将领纷纷改换门庭,不过最被蒋介石青睐的还是军事才能突出的孙楚,蒋介石曾多次派人暗中与其联系,并开出“陆军中将+20万银元”的优厚条件拉拢他。 然而面对高官厚禄的诱惑,孙楚却公开表态:“忠君不事二主,是阎老一手提拔了我,我不能背叛他,更不能中途变节。” 为了报答阎锡山的知遇之恩,孙楚对其一直唯命是从。 1939年,阎锡山明确“防共第一”的方针后,孙楚被任命为第三行署主任,同时他还是第八集团军总司令,不过由于阎锡山没有给他配备兵力,因此他只能算是光杆司令。 当时山西新军决死三纵队里就有孙楚的旧部,比如8总队副队长袁士琏等,孙楚便利用这层关系,策反新军军官,造成4千余人叛变,随后孙楚又联合国民党第83师等部队武装袭击晋东南地区各县的抗日政权,抓捕并杀害了大量共产党员及牺盟会成员,而他也因此成为了当时名声在外的“反共先锋”。 然而孙楚虽然对阎锡山忠心耿耿,阎锡山却并不信任他,所以有战事的时候,他便被委以重职,担任总指挥等重要军职,但战事结束后,便立刻被解除兵权,所以不光是反共期间,孙楚常常是光杆司令,后来担任33军军长时,第34军杨爱源与第35军傅作义分别各辖三个师,唯有他没有建制部队,甚至连原先的部队也被解散了。 1949年,太原战役打响后,眼看大势不妙的阎锡山在逃走前,命令孙楚等将领死守太原城,然而晋绥军的主力部队已经在晋中战役消亡了大半,所以太原城内的守军虽说有13.5万人,但多是临时拼凑的保安团,根本不具备作战的能力。 其实在战斗打响前,解放军曾安排孙楚的恩师劝其起义达到和平解放太原的目的,然而孙楚不光拒绝起义,还在战场上施放毒气弹等,最终解放军不得不武力强攻,以4.5万人的伤亡换取了太原的解放。 孙楚被俘时的身份是国军上将,然而在他被关进功德林后,不光王耀武、杜聿明等人不承认他的军衔,就连功德林的登记表上也只称他为“军队将级以上军官”,那么,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孙楚被授予上将是在中原大战结束后,他比傅任义等人授衔上将的时间要早一些,然而孙楚这个“上将”却不符合正规程序。 原来在中原大战后,蒋介石为了控制晋绥军,一度拉拢晋绥军将领,身为“山西王”的阎锡山当然不甘心将晋绥军拱手相让,于是为了笼络嫡系将领,便不经中央政府批准,私自授予孙楚等人上将军衔。 1935年国民党正式授衔时,投靠了蒋介石的傅作义和商震被授予上将军衔,阎锡山也被授予一级上将,然而孙楚的上将军衔没得到中央政府的承认。 正因如此,孙楚的上将身份在功德林里压根得不到承认,甚至还被称为“山寨上将”,不过孙楚并不生气,他积极改造,最终于1961年获得特赦,遗憾的是在出狱33天后,他便因病去世,终年72岁。#头号创作者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