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离谱了,这难道就是美国自我纠正能力的伟大之处吗?先让市场嗨起来,再偷偷修正,然后继续嗨,继续偷偷修正。这样美国就走在了永远伟大的路上。只是我们的经济学家每次都拿这些数据哐哐一顿分析,最后一修正,把他们给整不会了。 看看美国劳工部最新表演——上个月非农数据刚公布时吹得天花乱坠,新增就业35万亮瞎眼。结果呢?悄悄下调到29万连个道歉都没有,活像超市把过期标签撕了重贴。这种操作华尔街见怪不怪,毕竟过去五年非农初值平均要被砍掉4.2万,跟美颜相机P图一个套路。 经济学家们捧着修正前数据开香槟的样子真让人心疼。去年二季度GDP增长率从2.4%调到2.1%,那些预测"美国经济软着陆"的专家脸都绿了。美联储前主席伯南克说过"数据修正如同追剧看到大结局被改",现在这剧天天在改剧本。 最魔幻的是修正游戏玩得越溜,市场反而越兴奋。2020年疫情时失业率数据修正幅度创下1948年以来最高纪录,道指却像磕了药似的往上冲。高盛分析师私下吐槽:"我们不是在预测经济,是在给魔术师当托儿。" 那些把美国数据当圣经的国内专家该醒醒了。看看十年期美债收益率,初值和修正值能差出20个基点,够全球央行开三次紧急会议。日本野村证券做过测算,跟着初值做交易策略的基金,五年亏损概率高达73%。 数据美容院最擅长玩时间差。CPI数据发布时轰轰烈烈上头条,修正时缩在官网角落。去年有个经典案例:3月核心PCE物价指数初值4.6%,三个月后默默改成4.3%,这0.3%的差距够美联储多加息一次。 别以为这只是统计误差。2019年波士顿联储研究发现,经济扩张期数据倾向于高估,衰退期偏爱低估。这哪是统计偏差,简直是精准的情绪管理工具。就像赌场老板永远知道什么时候该给客人发"幸运奖"。 我们某些专家也该改改跪着看数据的毛病。去年某券商首席拿着美国零售销售初值大喊"消费复苏",结果三个月后数据下调1.2%,脸打得啪啪响。要知道连IMF都承认,美国数据修正幅度是G7国家平均值的1.8倍。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