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夫罗夫表示:“这是俄罗斯历史上首次独自一国对抗整个西方。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我们并不孤单,都有盟友。但如今,在战场上我们没有任何伙伴,只能完全依靠自身力量。”这就引出一个问题:为何俄罗斯在一战和二战时期能结盟他国,而在这场俄乌冲突中却孤身作战? 回顾历史,俄罗斯帝国在一战期间能与英国、法国结盟,关键在于他们共同对抗德国和奥匈帝国。早在1892年,俄法便签署军事协定,承诺若一方遭德国进攻,另一方必须支援。当时德国扩张势头迅猛,东线威胁俄国,西线觊觎法国。1914年7月,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俄罗斯为保护斯拉夫同胞出兵动员,引来德国宣战,英法随即响应,协约国阵线形成。俄国在东线牵制德国主力,法国在马恩河成功防守,英国则封锁德国海运,彼此协调,避免各个击破。 到了二战,苏联的盟友变成了美国和英国,这同样出于对纳粹德国的共同敌意。1941年6月22日,纳粹发动“巴巴罗萨行动”,苏联被迫应战,引发国际声援。美国随即通过《租借法案》支援苏联,运送约1.4万架飞机、7000辆坦克与3000万吨粮食,北冰洋航线成为生命线。英国则于1944年在西线发起诺曼底登陆,而苏联同步展开巴格拉季翁攻势。三国在1943年德黑兰会议商讨战略,在1945年雅尔塔会议协商战后安排。物资、情报、战场合作,建立在联合抗击纳粹的共识基础上。 而在如今的俄乌冲突中,俄罗斯则几乎找不到真正的盟友。2022年2月24日,俄军越境进入乌克兰,激起国际社会广泛谴责,联合国大会通过撤军要求,唯有白俄罗斯、叙利亚、朝鲜等少数国家投下反对票。西方国家集体向乌克兰提供坦克、导弹等军援,并对俄罗斯实施严厉制裁。中国主张对话,购买俄能源却始终未明确站队;伊朗暗中提供无人机用于侦察与打击,但合作受限且规模不大;印度大幅进口俄石油,在多边论坛保持中立,顾忌与美欧的经贸关系;朝鲜虽在2024年10月派遣1万兵力前往库尔斯克地区,但支援能力有限。 这种差异,主要因时代背景转变所致。一战与二战时期,结盟是为共同对抗明确敌人;如今在全球化高度融合的时代,各国更顾及自身经济利益,不愿轻易选边站队。俄罗斯强调其行动是“去军事化”“去纳粹化”,但国际社会普遍不予认同,反而倾向支持乌克兰的防御行为。印度等国虽与俄罗斯有贸易合作,但保持中立为主;伊朗援助有限,始终受国际制约;中国推动停火但并未大规模提供军事支持。 俄乌战争从2022年持续至2025年,制裁加剧、战场陷入僵持,俄罗斯能源出口受阻,国内供应趋紧。在巨大的国际压力下,俄罗斯寻求外交突破。2024年喀山金砖国家峰会上尝试推动经济合作。2025年1月展开东部攻势,2月15日拉夫罗夫与美国国务卿鲁比奥通话讨论沙特调解方案,交换条件;2月18日抵达利雅得展开磋商并签署相关协议,启动停火对话。尽管仍存领土等核心分歧,谈判已迈入外交轨道。3月拉夫罗夫通过视频表达立场,冲突尚未结束,俄罗斯仍控制赫尔松地区。 4月,拉夫罗夫访问马来西亚,东盟会议期间与鲁比奥就乌克兰和伊朗议题展开会谈,确认持续推动和平进程。俄外交部称谈判“坦率深入”,围绕战争结束的可能路径进行讨论。5月,俄方发布和平备忘录,拉夫罗夫在记者会上逐条宣读,并将欧洲卷入袭击定性为外部干扰。6月在土耳其展开战俘交换谈判,7月提出乌克兰中立化等条件;8月1日称谈判已有进展,但指责乌克兰拖延,使对话进展缓慢。 尽管拉夫罗夫在3月21日获授国家勋章,并在8月继续活跃于外交场合,俄罗斯依旧必须单独面对复杂局势和多重挑战。在缺乏真正盟友的情况下,要实现和平与突破,仍需付出更多外交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