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陶宛、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三国国防部长访问美国,万万没想到,三国国防部长连美国总统特朗普的影子都没见到,美国只派国防部长海格塞斯和三人进行了简单交谈。 这场访问的背景充满了地缘政治的复杂性。波罗的海三国作为北约东翼的前沿国家,自俄乌冲突爆发以来一直处于对抗俄罗斯的第一线。美国长期以来通过军事援助和驻军承诺为三国提供安全保障,但特朗普政府上台后,其对欧政策出现明显调整。 特朗普多次公开批评北约盟友在防务上的“不作为”,要求欧洲国家大幅增加国防开支,并宣称美国不应再“单方面承担欧洲的安全责任”。这种政策转向在2025年3月达到高潮——特朗普宣布从德国撤离3.5万名美军,并计划将部分兵力转移至匈牙利和波兰,此举被解读为美国对欧洲战略重心的收缩。 在这样的背景下,三国国防部长的访美行程显得尤为敏感。他们本希望通过与特朗普的直接会晤,争取更多的军事援助和安全承诺,尤其是在俄罗斯持续在加里宁格勒地区部署军事力量的情况下。 然而,白宫的安排却让他们的期待落空。根据美方公布的行程,海格塞斯与三国防长的会谈仅持续了约45分钟,主要围绕北约东翼的防御合作、军费分摊以及对俄战略等议题展开。值得注意的是,会谈中并未提及具体的军事援助计划,也没有签署任何新的合作协议。 海格塞斯的角色在此次事件中尤为关键。作为特朗普提名的新任国防部长,海格塞斯的任命本身就充满争议。他缺乏资深军事背景,此前主要以保守派政治评论员的身份活跃于媒体,且在国会确认听证会上因“缺乏管理大型机构经验”遭到多名参议员的质疑。 这种背景使得他在处理与欧洲盟友的关系时缺乏权威性,也难以传递出美国对波罗的海地区的坚定支持。有分析认为,特朗普选择让海格塞斯而非自己会见三国防长,实际上是在向欧洲传递一个明确信号:美国的安全承诺正在重新校准,欧洲必须承担更多的防务责任。 对于三国而言,此次冷遇无疑是一记“外交耳光”。波罗的海三国自加入北约以来,一直将美国视为最重要的安全支柱。2024年,美国通过“波罗的海安全倡议”向三国提供了2.28亿美元的军事援助,重点支持防空系统和海上态势感知能力建设。 然而,随着特朗普政府削减对乌援助并推动北约战略调整,三国开始感受到美国安全承诺的松动。更令他们担忧的是,美国在会谈中再次强调“欧洲防务自主”的重要性,暗示未来将减少对北约东翼的直接军事介入。 这种变化在欧洲内部引发了连锁反应。欧盟在2025年3月的特别峰会上通过了总额8000亿欧元的“重新武装欧洲”计划,试图通过加强内部防务合作来填补美国可能留下的安全真空。 德国作为欧盟的核心国家,已开始在立陶宛永久部署第45装甲旅,预计到2027年将有5000名德军士兵驻扎该地区。这种“欧洲防务自主”的趋势与美国的战略收缩形成鲜明对比,使得波罗的海三国在安全上陷入了“双重依赖”的困境——既需要美国的核保护伞,又不得不依赖欧盟的实际军事存在。 对于特朗普政府而言,此次冷遇并非偶然。自重返白宫以来,特朗普一直试图重塑美国的外交政策,强调“美国优先”和战略收缩。在北约问题上,他不仅要求成员国将军费提高至GDP的5%,还多次暗示可能退出北约。 这种政策转向在2025年6月的北约峰会上达到顶点:特朗普拒绝签署关于加强对乌援助的联合声明,并公开批评西班牙等国“不愿为自身安全买单”。在这种背景下,三国防长的访美自然难以获得高层重视。 值得注意的是,海格塞斯在会谈中刻意回避了对俄政策的具体承诺。尽管三国反复强调俄罗斯的军事威胁,但美方仅表示“支持北约集体防御原则”,并未提及增加在波罗的海地区的军事部署。 这种模糊表态与特朗普政府近期对俄政策的调整密切相关。2025年7月,特朗普突然宣布“对普京非常失望”,并暂停与俄罗斯的秘密和谈通道,转而采取更加强硬的立场。这种政策摇摆使得波罗的海三国在应对俄罗斯时更加无所适从。 此次事件的影响正在持续发酵。三国国内媒体普遍对美国的冷遇表示不满,认为这是“对盟友的不尊重”。立陶宛《共和国报》评论称:“当我们在前线抵御俄罗斯时,美国却在计算防务成本,这种交易主义思维正在摧毁跨大西洋团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