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国专家点出:中国很多武器性能已超越美军,但都有一个共同缺点!如东风-17、055大驱,性能指标确实比美国同类型武器还要猛。 俄罗斯专家的评价,听着像夸你,细品又不是那回事。他们说中国的055大驱、东风-17导弹这些新装备,纸面数据很漂亮,射程、速度都超过了美国同类产品,这没错。可话锋一转,就点出一个共同的“软肋”:没打过仗。 这话确实有分量,因为武器到底行不行,得靠战火来检验。你看美军,几十年仗打下来,从伊拉克沙漠到阿富汗山区,几乎把全球热点地区都当成了新武器的测试场。 一架F-35,只有被叙利亚的俄制雷达真实扫过,才知道隐身涂层管不管用。 同样,阿利·伯克级驱逐舰在红海拦截胡塞武装的无人机,它的宙斯盾系统必须在几秒内锁定并摧毁目标,这种生死关头的反应,是靶场打固定靶练不出来的。 美军的装备先进,一半是设计出来的,另一半就是这样真刀真枪打出来的,用血和钱换来的数据,会立刻变成升级方案。 俄罗斯自己就是反面教材。俄乌冲突初期,“匕首”高超音速导弹吹得天花乱坠,似乎一发就能定乾坤。 可一到战场上,大家发现它打固定目标还行,一打机动的、有防护的目标,精度和抗干扰问题就全暴露了。所谓“神器”,在复杂的战场环境下大打折扣。 这就说明了一个很实在的道理:从靶场到战场,中间隔着一条鸿沟。武器只是整个作战系统的一环,你的情报、通信、后勤但凡有一个跟不上,手里的先进装备就可能变成一堆废铁。 这就像二战德国的虎式坦克,数据无敌,但油耗惊人,后勤跟不上,在东欧的烂泥地里频繁趴窝。 所以,俄罗斯专家指出中国武器“缺乏实战经验”,不是空穴来风,而是他们自己和对手血淋淋的教训。 这一点,我们得正视。但既然我们不能像美国那样到处挑事“练兵”,就只能摸索一条没人走过的路,在和平时期用最接近战争的方式来测试装备。 第一条路是武器出口。比如把翼龙、彩虹无人机卖给中东客户。对我们来说,这不光是做生意。这些无人机在中东天上飞,面对的是真实的沙尘暴、敌方的电子干扰和各种地面火力。 它们的数据、战报和损伤情况,都会反馈回来,这些第一手资料,花多少钱都买不到。 高强度的模拟对抗也是关键。现在的演习早就不是走过场了。在朱日和那种地方,蓝军部队就是模拟世界顶级对手,红军部队经常被打得丢盔卸甲。 演习中,强电磁干扰是家常便饭,通讯中断、雷达失灵是常态。这种演习的目的不是为了赢,而是把装备和人的问题全逼出来。 利用非战斗军事行动也是个法子。比如去亚丁湾护航,军舰一出去就是大半年,每天泡在高温高盐的海水里,对船体、动力和电子设备的考验非常严苛。 据说早期舰艇的空调问题,就是在护航任务中发现并改进的。去非洲维和,车辆的散热系统也要适应当地的酷热和烂路。 因此,所谓的“缺乏实战经验”,其实是中国战略选择的结果。美国的“实战经验”,建立在别国的战火和动荡之上。俄罗斯的“实战经验”,是被迫卷入战争的惨痛代价。 而中国的这个“短板”,恰恰因为我们享受了几十年的和平,把钱和精力都用在了经济建设上。 想通了这点,再看俄罗斯专家的评价,就更有意思了。他们强调实战的重要性,当然没错。 但结合他们自己深陷战争的处境,很难不让人多想一层:这番话,是单纯的朋友提醒,还是话里有话,暗示“你看,光有装备不行,得拉出来练练”? 说到底,这个所谓的“缺点”,反而是我们过去几十年战略成功的证明。 中国武器的考验并非未来会不会打仗,而是我们的武器只要在这亮出来,那就无需再打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