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人是未进化人种智力低下!”DNA之父詹姆斯.沃森语出惊人,但他即使被剥夺最后一个头衔,直到90岁也不改初衷,如今日俄两国已经率先限制黑人移民,中国要不要跟进?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符拉迪沃斯托克旁边括号里的“海参崴”,哈巴罗夫斯克后标注的“伯力”,这些出现在中国官方地图上的中文旧称,最近引发不少网友好奇。 中俄边界早已划定,双方也签署了具有法律效力的条约,为何地图上仍保留这些历史名称?这背后既是一段沉重的领土变迁史,也是当代地图绘制中关于历史记忆的特殊处理方式。 翻开19世纪的历史档案,沙俄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蚕食中国北方领土的轨迹清晰可见。 1858年《瑷珲条约》割走黑龙江以北60万平方公里土地时,清廷正被太平天国运动和英法联军侵华牵制;1860年《北京条约》更将乌苏里江以东40万平方公里领土(包括库页岛)永久划归沙俄,当地渔民一夜间变成“异国居民”。 1864年《勘分西北界约记》和1881年《伊犁条约》又让巴尔喀什湖流域、霍尔果斯河沿岸等44万平方公里土地易主。 这些条约的共同点是,均在清帝国国力衰微、内忧外患之际签订,且多数伴随军事威胁。 现代中俄边界问题的解决始于1991年《中苏国界东段协定》,2004年双方彻底完成陆地边界勘定。根据公开协议,中国收回黑瞎子岛西半部等少量区域,但历史被割让的远东主体领土归属早已成为国际共识。 既然如此,地图上标注旧地名的做法显然并非主张领土诉求,而是对历史记忆的留存。 这种标注方式在国际上不乏先例:印度官方地图将中印争议地区标注为“阿鲁纳恰尔邦”,韩国地图将日本海同时标注为“东海”,均带有历史叙事色彩。 从技术层面看,中国《公开地图内容表示规范》明确规定:“俄占中国领土地名须加注中国旧称”。这种规范既是对历史事实的记录,也服务于公众认知需求,许多文献、族谱和地方志仍使用传统地名,统一标注有助于信息衔接。 例如“海参崴”在清代文献中频繁出现,而“符拉迪沃斯托克”直到1860年才由沙皇命名,两个名称分别承载着不同时期的历史语境。 更深层看,地图从来不仅是地理信息的载体,更是国家叙事的一部分。 2014年中国政府网发布的《中国的对外政策》白皮书明确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 保留旧地名并非否定现行边界,而是提醒人们铭记“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训,类似做法也体现在台湾省地图标注上,尽管两岸政治现状复杂,但官方地图始终坚持“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表述逻辑。 国际法学者普遍认为,现代地图标注历史地名本身不构成领土主张,关键在于相关国家是否通过实际行动挑战既有边界。 中俄近年来在能源合作、边境贸易、联合军演等领域的深度互动,恰恰证明双方对现行边界体系的共同维护。 2023年俄乌冲突期间,中国海关仍沿用“符拉迪沃斯托克”作为进口俄罗斯小麦的报关港口名称,这种务实态度与地图标注形成微妙平衡。 或许地图上那些小小的括号,正是历史与现实的对话窗口,它们沉默地讲述着:一个民族如何在不否认伤痛的前提下走向未来,又如何在承认现实边界的同时保留记忆的坐标。 当游客站在珲春防川的“一眼望三国”观景台,眺望图们江对岸的朝鲜罗先和俄罗斯哈桑区时,地图上“海参崴”三个字或许会让人想起:150年前,从这里乘船东行30公里就能直达日本海。 信源参考: 中国外交部《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签署二十周年新闻发布会(2021年6月28日) 自然资源部《公开地图内容表示规范》(2023年版) 新华社《历史上的今天:〈中苏国界东段协定〉签署》(2021年5月16日)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中俄边境合作示范区建设进展》(2024年1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