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永玉的"大公"情怀 上周,"空间观策"节目收视率第一,第七次登顶全台收视冠军,创下我职业生涯的新纪录。节目中,我们深入剖析了特朗普如何借英国高尔夫球场开幕之机,以其私人度假村为外交舞台,变相将美国外交事务"私有化"——这种公私界限的模糊,恰是"假公济私"的鲜活案例。 今日午后,承蒙黄永玉大师之子黄黑蛮先生相邀,我参与了以大师命名的青年画家培养计划。 活动现场,黄老先生的珍品令人叹服,尤其那幅《雷锋》版画,如一道时光闪电击中我心。 少年时,雷锋是我们仰望的精神丰碑;而今日方知,这幅烙印在集体记忆中的经典之作,竟出自黄永玉之手。 细想之下,这恰是一种精神的闭环:黄永玉先生早年以《大公报》为阵地,用版画为解放战争摇旗呐喊;而雷锋象征的"大公无私",又与"大公"二字遥相呼应。大师对"大公"的挚爱,既是对这份报纸的情怀,更是对奉献精神的践行。 耐人寻味的是,当我们在节目中揭露特朗普的权谋游戏时,收视率却节节攀升。 今日之双喜临门,仿佛一场隐喻:中国人崇尚的"大公"传统,与西方某些政客的"假公济私"形成鲜明对比。而黄永玉先生用刻刀传承的精神火种,仍在照亮这个需要清醒认知世界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