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GPS用24颗卫星就能覆盖全球,而中国的北斗却整整用了55颗,这是不是说明咱们的技术不如人家? GPS是美国搞出来的卫星导航系统,起步早,1978年就发射了第一颗卫星,到1995年基本建成,它的核心思路很简单,就是用24颗卫星铺满全球。 这些卫星跑在高轨道上,高度差不多2万公里,每颗卫星都能覆盖地球上很大一片区域。 理论上,只要天上有4颗卫星信号能被你接收到,你就能知道自己站在哪,GPS的全球覆盖能力没得说,现在全世界手机、车载导航,基本都靠它撑着,咱们平时出门导航,GPS信号一抓一个准,确实方便。 不过,GPS也不是没毛病,它的卫星轨道高,覆盖是大手笔,但信号到地面的时候,强度就有点打折扣了。 特别是在高楼大厦扎堆的城市,或者深山老林里,信号容易被挡住,定位就没那么准了。 举个例子,你在市区开车,导航有时候会“飘”,明明在左边街,地图却显示你在右边街,还有GPS是单向的,只能给你发信号,你没法回话。 就是说你能靠它知道自己在哪,但没法通过它告诉别人你在哪,这在一些特殊场景下,比如紧急救援,就有点不够用了。 北斗是咱们中国自己的卫星导航系统,起步比GPS晚,2000年才开始搞第一代,但发展速度那叫一个快。 到2020年,北斗三号全球系统正式建成,一共55颗卫星上天,这数字一对比,确实比GPS多了一倍还多。 有人就说了,这是不是咱们技术不行,得多放点卫星凑数啊?其实完全不是这么回事,北斗的卫星多,不是因为咱们造不出厉害的卫星,而是因为北斗的目标和GPS压根不一样。 GPS是“全球平均主义”,哪儿都照顾一点,但哪儿都不够精,北斗既要覆盖全球,还要重点照顾中国和周边地区,服务质量得拉满! 北斗的设计特别有意思,它不是一股脑全用高轨道卫星,而是搞了个“混搭组合”,有高轨道的,有中轨道的,还有地球同步轨道的,高度从几千公里到3万多公里不等。 这么干的好处就是信号覆盖更灵活,重点区域能“加码”,比如在中国和亚太地区,北斗的卫星密度更高,信号更强,定位精度能达到米级甚至厘米级,比GPS那几米到十几米的精度高了好几个档次。 打个比方,GPS就像给全国装了个大灯泡,哪儿都亮一点,但有些角落光线不够,北斗不仅给全国装了灯泡,还在自家门口多加了几盏射灯,确保每个角落都亮堂堂。 北斗这么拼是因为咱们的需求不一样,美国搞GPS,主要是军用,后来才开放给民用,重点是全球战略布局,咱们北斗呢,除了全球服务,还得保障国家安全和民生需求。 比如说,北斗得保证在地震、洪水这种灾害时,信号不能掉链子;还得在城市高楼、山区这种复杂环境下,定位不能出错,这就得靠更多的卫星和更强的技术来撑着。 北斗的55颗卫星,不是“多余”,而是“必须”,是为了让咱们用得更放心、更舒心。 北斗的厉害之处不光定位精度高,它还有一堆GPS比不了的本事,比如北斗的抗干扰能力特别强。 现代战争或者复杂环境下,电磁干扰很常见,GPS信号一被干扰就容易“懵”,但北斗靠着更先进的信号处理技术和卫星数量优势,能稳住阵脚。 再比如,北斗是全球第一个能双向通信的导航系统,就是你不仅能收到信号,还能发消息出去。 假如在野外迷路了,手机没信号,但北斗能帮你把求救信息发出去,这救命的本事GPS可没有。 还有北斗还搞了个“短报文”功能,能发120个字的消息,渔民出海、边防巡逻都靠它联系外界,实用得不得了。 当然GPS也有它的优势,毕竟它上天早,全球用户多,生态链成熟,短期内还是主流,但北斗的横空出世,直接打破了GPS一家独大的局面。 现在全球有四大卫星导航系统:美国的GPS、俄罗斯的格洛纳斯、欧洲的伽利略,还有咱们的北斗。 北斗是唯一一个能跟GPS正面刚的,覆盖范围、精度、服务能力都不输,甚至在某些方面还超车了。 比如,北斗的短报文和双向通信,别的系统都没搞出来,再加上北斗的开放性,愿意跟“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享技术,这份底气和格局,GPS可学不来。 说到这你可能好奇,北斗55颗卫星到底贵不贵?答案是真不便宜,造一颗导航卫星,少说几亿人民币,55颗加起来几百亿跑不了,但这钱花得值! 北斗不光是导航工具,更是国家安全的“定海神针”,以前咱们全靠GPS,信号被人一掐就抓瞎,现在有了北斗,关键时刻不看别人脸色,而且,北斗还拉动了经济。 数据显示,中国的卫星导航产业规模超过5000亿,北斗贡献了80%以上,从手机到无人机,从农业到物流,北斗都插了一脚,普通老百姓的生活也越来越离不开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