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日本为何要在南京大屠杀?日本人事后解释有多无耻? 1937年,那会儿的中国,战火

日本为何要在南京大屠杀?日本人事后解释有多无耻? 1937年,那会儿的中国,战火连天。很多人都想不通,日军一开始明明在华北动手,怎么枪口一转,就直奔当时的首都南京来了?这背后,是一盘充满血腥味的狂妄算计。 起初,日本高层确实没把南京当回事。他们的计划是在华北速战速决。但他们算错了一点,那就是中国人的骨气。上海的战火一点燃,全国的抗日情绪立马就起来了。这时候,日本军界冒出一种极其混账的逻辑:他们不觉得自己侵略有错,反而觉得是中国人的抵抗“惹恼”了他们,所以必须“惩罚”中国。侵略者竟然把罪责,反手扣在了受害者的头上,这种颠倒黑白的本事,他们当时玩得炉火纯青。 战火烧向南京,有一个人不得不提,他叫松井石根。这家伙是个日军将领,自诩“中国通”,但他通的,是如何更狠地咬中国一口。上海战事一开,他就在自己的日记里天天盘算着,怎么“一举推翻南京政府”。他就像个魔怔了的推销员,四处游说东京的军部高层,鼓动他们进攻南京。 当时日本军队里,还弥漫着一股叫“下克上”的歪风。就是前线的下级军官可以不听上级命令,自己把事搞大。事搞大了,不仅没人追究,反而能捞到功劳。这股歪风,给了松井石根这种野心家巨大的胆子。 日本高层最终还是被他说动了。因为他们觉得这是个“良机”。在他们眼里,南京是中国的抗日“心脏”。他们天真地以为,只要把这个心脏挖出来,中国人的抵抗意志就会瞬间崩塌。当时,日本驻南京的领事馆与侨民不断向国内打小报告,说南京市民的眼神都“严峻起来”了,让他们感觉到了“威胁”。这恰恰是我们同胞不屈的证明,但在侵略者的逻辑里,这种不屈,就必须用屠刀来碾碎。 仗打到了南京城下。可占领就占领,为何非要演变成一场灭绝人性的大屠杀? 南京大屠杀,绝对不是什么“战争失控”,更不是“个别士兵喝醉了酒”。它是一种被默许的,甚至是有组织的战略性暴行。它只有一个目的:用最恐怖、最野蛮的手段,从精神上把中国人彻底打垮。 当时日军的师团长中岛今朝吾,在他的日记里写得明明白白:“基本上不实行俘虏政策,决定采取全部彻底消灭的方针。” 在他笔下,处理成千上万放下武器的军人,就像处理一堆杂物。他甚至兴致勃勃地让部下用活人来“试刀”。这背后,是自上而下对生命的极度蔑视。 那最高指挥官松井石根事后在法庭上装得比谁都无辜,说自己当时病了,什么都不知道。可他自己的日记出卖了他。他写道:“我将士中有少数人员出现过掠夺与强奸行为,这多少也是在所难免的实际情况。”一句轻描淡写的“在所难免”,就把滔天罪行变成了无关痛痒的小事。他承认这是“将士”的普遍行为,而不是个别士兵,这恰恰说明,他作为最高长官,对这一切选择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放任。 就拿日军的性暴力来说,那根本不是什么纪律混乱,而是一种精心策划的军事策略。日军士兵常常当着中国男人的面,去凌辱他们的妻子与女儿。这种行为的恶毒之处,不仅在于摧残女性,更在于要彻底摧毁中国男性的尊严,以及整个家庭的伦理。它要让人们在极度的屈辱与无力中,精神彻底垮掉。 现在,再回过头来看日本人事后的那些解释,就能品出那股子深入骨髓的无耻了。 战后在东京审判的法庭上,松井石根的借口一套一套的。他一会儿说,是部队打仗太苦,对中国军队产生了“仇视情绪”;一会儿又说,是后勤补给跟不上,士兵饿肚子了。这些借口一戳就破。拿1944年的衡阳战役来说,那一仗我们守了三个多月,日军打得更苦,补给更难,可他们也没在衡阳搞出同等规模的屠杀。 最可笑的是,松井石根与他的副手武藤章,两个人的供词竟然完全对不上。松井为了给自己洗白,坚称他手下的兵都是“训练有素的部队”,纪律好得很,不可能干那事。而武藤章为了推卸责任,反过来说“在南京犯下暴行的军队是匆忙招募的,没受过正规军事教育。” 大家品品,仔细品品。他们压根不在乎真相,只在乎怎么说话能让自己脱罪。这种自相矛盾的狡辩,恰恰把他们内心的虚伪与毫无悔意,暴露得一干二净。他们故意纠缠士兵是新是老、是饱是饿这些鸡毛蒜皮的问题,就是想把一场蓄谋已久的战略性屠杀,粉饰成一场“意外”。 战争结束整整80年了,围绕历史真相的这场较量,一天都没有停过。直到今天,日本的一些人还在想方设法修改教科书,企图抹掉南京大屠杀的痕迹。他们的政客,还年复一年地去参拜那个供奉着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公然往受害国人民的伤口上撒盐。 他们今天的这些行为,与当年松井石根们在法庭上的无耻嘴脸,其实是一回事。 所以,今天一次又一次地提起这段历史,不是为了记住仇恨。探寻“为何屠杀”的真相,去揭露“事后解释”的无耻,是为了让每一个人,以及我们的后代都看清楚,军国主义究竟有多么邪恶。 忘记,就等于背叛。必须把这段历史牢牢刻在心里,讲给每一个后辈听。只有这样,才能确保那30万同胞的悲剧,永远不会再发生。这才是对他们最好的告慰。 参考文献: [日] 洞富雄. 《南京大屠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