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1年,李鸿章死后,给子孙留下4000万两白银和数万亩良田,谁料,52年后,

古今漫谈 2025-08-08 13:56:23

1901年,李鸿章死后,给子孙留下4000万两白银和数万亩良田,谁料,52年后,他43岁的孙子,李子嘉竟然活活饿死,死后身上只裹了一张薄席。

这事搁谁听了都得倒抽凉气——堂堂晚清头号大臣的后人,守着祖上四千万两白银、数万亩良田的家当,硬是混到四十三岁饿断气,草席裹尸扔乱葬岗。

这李子嘉命里带金钥匙,落地就在李家大宅院,他爹李经方是李鸿章长子,早年出使欧洲见过世面。

要说李家当时阔到什么程度?南京三条街的铺面、芜湖码头三成买卖、上海租界八处洋楼全是他家产业。

李子嘉打小锦衣玉食,身边伺候的丫鬟婆子能凑两桌麻将。

十二岁那年家里请来前清翰林教四书五经,老头儿拿戒尺的手还没抬起来,李子嘉早翻墙跑八大胡同听戏去了。

李经方忙着跟洋人做军火买卖,哪顾得上管教儿子?管家倒是想管,可少爷拿银元砸人脸,谁敢吱声?

十六岁生日宴上,李子嘉把苏州河上的花船包了三天三夜。

上海滩头牌红姑陪酒,青帮头子杜月笙亲自来贺寿,那会儿他每月零花钱顶普通人家十年嚼用,可到月底总得找账房支钱——钱都撒赌场里了。

据上海地方志记载,李家账房每月单给少爷还赌债就要支两万现大洋。

1922年,李经方前脚刚闭眼,李子嘉后脚就卖了两千亩水田给日本人开的纱厂。

老管家跪着劝:"少爷,这可是老太爷置下的祖产啊!"

李子嘉眼皮都不抬:"留着有什么用,赶紧拿钱,今晚法租界还有牌局。"

赌场老板们见着这位财神爷,比亲爹来了还殷勤。

李子嘉赌钱有三不:不问赔率、不看底牌、不赊账,英商跑马场档案里记着,1925年春季赛马会,李子嘉单场押注折合白银八万两,创下开埠以来最高记录。

可那马跑到半道崴了脚,这事成了上海滩茶楼里半年的笑料。

要说这败家子也不是全无算计,他倒腾过股票,买过橡胶园,最绝的是花十万现大洋包养了个北平戏班子。

可这些买卖就像竹篮打水,钱扔进去连个响儿都听不着,倒是那梅毒来得实在——协和医院病历上白纸黑字写着"三期梅毒,已入骨髓"。

1937年战火烧到南京城,李子嘉带着最后十箱细软躲进芜湖老宅。

这时候他才想起来查账:南京的铺面早抵了赌债,上海洋楼住着日本军官,芜湖码头归了青帮。

账房先生递上清单,祖上四千万两家产就剩祠堂后头三十亩薄田。

要说人到了绝境总该清醒吧?这位爷偏不!把最后三十亩地押给当铺换了五十块大洋,转头全送进赌场。

当夜芜湖下大雨,赌场老板隔着门缝喊:"李少爷,您要的貂皮大氅送来了!"李子嘉光着膀子回骂:"我要翻本!"

挨到1949年,原先伺候他的老妈子看不过眼,每月偷偷送两斗糙米,李子嘉住着漏雨的柴房,还要摆少爷架子:"这米硌牙,给爷换泰国香米来!"

老妈子气得直抹泪:"我的爷哎,现如今地主都挨批斗,您就凑合吃吧!"

最绝的是1953年那个冬天,街道干部看他又冷又饿,给安排到纱厂当记账员。

李子嘉头天上班,瞅着算盘直发愣——他哪会打算盘啊?趁人不注意偷了厂里半袋面粉,让保卫科逮个正着。

厂长拍桌子骂:"李鸿章孙子偷公家粮食,丢你先人脸!"

饿死前那天早上,邻居听见柴房里有气无力的哼戏文:"人生在世......如春梦......"

进去一看,李子嘉蜷在稻草堆里,手里攥着半块发霉的绿豆糕——那是他最后的值钱物件,当年从南京总统府宴会上顺来的。

殡葬队的人来收尸,翻遍破屋子找不出一件整衣裳。

最后还是街道主任看不下去,赊了张草席裹尸。

下葬那天飘着细雨,荒山坡上连块墓碑都没有。

倒是三十里外李鸿章享堂里,香火照常缭绕,游客们听着导游讲"李中堂后代人才辈出"的套话。

0 阅读:1
古今漫谈

古今漫谈

解锁无限历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