颁奖礼的喧嚣散去三日,#陈楚生歌王争议#的词条仍在热搜榜尾徘徊,像一块没被冲刷干净的印记。陈楚生没看手机,把自己关在工作室里,对着调音台反复打磨一首未完成的Demo。窗外的梧桐叶被秋阳晒得蜷曲,风过时簌簌作响,倒比社交媒体上的争吵更让人心静。 经纪人推门进来时,手里捏着厚厚一沓邀约,指尖泛白:“卫视跨年晚会、音乐综艺常驻……还有几个品牌方,都点名要‘歌王’头衔背书。”她把文件往桌上一放,纸页边缘撞出轻响,“但评论区还在吵,有人说我们趁热打铁捞快钱,要不要……推掉一些?” 陈楚生没抬头,手指在推子上轻轻滑动,耳机里泄出几句模糊的旋律。“推掉所有需要‘歌王’头衔的。”他忽然开口,声音比颁奖那晚沉了些,“只接能唱歌的。” 经纪人愣了愣,看见他面前的谱纸上,密密麻麻写着修改痕迹,最新一行标注着“2023.10.28 第三十七版”。那是首关于老巷弄的歌,旋律里有他少年时住过的南方小城的潮湿气息,上个月在livehouse试唱过,台下只有两百多个观众,却有人哭着说“想起外婆家的槐花树”。 一周后,某音乐平台突然上线一支未做任何宣传的现场视频。画面里没有炫目的灯光,只有陈楚生抱着一把旧木吉他,坐在小酒馆的吧台前,面前摆着半杯没喝完的柠檬水。他唱了那首改到第三十七版的《巷口》,也唱了《有没有人告诉你》,但编曲换了,前奏里加了口琴,尾音处理得更轻,像叹息漫过青石板路。 视频发布两小时后,评论区里的火药味淡了些。有人说“去掉歌王光环,他还是那个会把故事唱进人心里的陈楚生”,也有人翻出颁奖礼那晚的争议帖,默默补了句“或许我们该听的是歌,不是头衔”。 更意外的是那个曾经在后台红着脸说“爸爸喜欢他”的实习生小姑娘,把视频转发到了家庭群,她父亲——那位五十多岁的中学教师,特意录了段弹唱视频发过来,是用老式红棉吉他弹的《有没有人告诉你》,弦音发闷,却带着股执拗的认真。“我教学生时总说,判断一首歌好不好,就看它能不能让你想起点什么。”老人在消息里写道,“楚生的歌,能。” 陈楚生把那段弹唱存进手机,设成了屏保。他开始跑遍城市里的livehouse,从南到北,舞台小到只能容下他和一把吉他,台下的观众却越来越多。有人带着“歌王争议”的疑问来,离场时手里攥着他签过名的旧专辑;有人举着手机录像,镜头却常常因为跟着旋律晃动而失焦。 三个月后,他发布了新专辑《巷口》,没有主打歌,没有宣传造势,只在扉页印了一行字:“所有头衔都会生锈,只有歌声能长新。”专辑上线当天,某音乐平台的评论区里,有人贴出颁奖礼那晚的截图,对比着他在小酒馆唱歌的样子,忽然有人留言:“原来断层的不是票数,是他从二十岁到四十岁,始终没变的唱歌的样子。” 那天傍晚,陈楚生路过一家音像店,玻璃窗里正放着他新专辑的歌。一个扎羊角辫的小女孩趴在柜台上,仰着头问店主:“这个唱歌的叔叔,是不是很厉害呀?”店主笑着点头:“是啊,他唱的歌,能让人记住很久。” 他停下脚步,阳光穿过玻璃落在他肩头,像落了层温暖的薄霜。手机在口袋里震动,是经纪人发来的消息:“热搜上有人说,现在没人争论‘歌王’该不该是你了。” 陈楚生没回,只是转身走向街角的琴行。玻璃窗里,一把新吉他在灯光下泛着光,像在等一个人去唤醒它的声音。争议或许从未真正消失,但当歌声穿过喧嚣落到听者心里时,所有标签都会慢慢褪色,只剩下最本真的重量——那是被旋律记住的时光,也是被时光记住的旋律。#夏日生活打卡季#
颁奖礼的喧嚣散去三日,#陈楚生歌王争议#的词条仍在热搜榜尾徘徊,像一块没被冲刷干
娱乐小龙
2025-08-09 18:09:19
0
阅读: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