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林毅夫认为,如果中美不再进行贸易,那么作为一个拥有全球35%工业产值的大国,中国

林毅夫认为,如果中美不再进行贸易,那么作为一个拥有全球35%工业产值的大国,中国将不会再购买美国任何高科技产品。   林毅夫一直主张,除了真正卡脖子的核心技术必须攻关之外,只要能在国际市场用合理价格买到的资源和技术,中国就该大大方方地买。   这思路很务实:用全球资源优化自身发展结构,把精力聚焦在刀刃上。但这句话有个前提——国际市场得是个统一开放、自由流通的大池子。   如果美国硬要把芯片、高端设备这些产品圈起来搞“小院高墙”,那中国自然也不会强求。   毕竟,中国国内市场只占全球的17.4%,另外82.6%的市场还在外面呢。不卖给我们?行,那我们就转向欧洲、日韩、东南亚,或者干脆自己造。   而美国企业失去中国这个全球最大单一市场,利润缩水、研发乏力,反倒可能被后来者赶超。     这种趋势其实已经显山露水了。比如最近德州仪器对中国客户启动史上最大规模涨价,6万款芯片提价10%-30%。表面看是成本压力,但背后是美国制造业回流政策推高本土成本,叠加中国“芯片原产地认定”新规的关税反制效应。   结果呢?中国企业没在怕的——道通科技直接宣布美国区域产品涨价7%-10%,把关税成本转嫁出去;圣邦、思瑞浦等国内芯片企业加速替代,连工业控制和汽车电子这类高端领域都开始国产化验证。   更让美国企业焦虑的是:中国制造早已不是“低端便宜货”的代名词。光伏产业占全球90%以上份额,大疆吃下全球消费级无人机70%市场,新能源汽车在东南亚、欧洲卖得比燃油车还欢。   林毅夫也注意到,美国消费者甚至开始“用脚投票”——有人专程飞中国买华为手机、科技产品,退税后加上机票钱,居然还比在美国买便宜。   美国政府加征145%关税?没问题,美国人民自己开发出了“反向海淘”的野路子。这哪是贸易战,简直是大型“真香”现场。     说到底,美国在科技领域的绝对优势项目正快速收窄。有数据显示,原本美国领先的64项高科技领域中,中国已追赶并反超了57项。   工业皇冠上的明珠被一颗颗摘走,从盾构机到核电设备,从5G基站到新能源电池,中国制造在性能、成本、交付能力上逐渐形成体系优势。   林毅夫多年前提出的五种产业升级路径——领先产业拼研发、追赶产业引技术、退出产业转海外、新兴产业搞创新、战略产业靠国家支持——如今正成为应对“技术断供”的实战手册。     所以林毅夫的观点,本质上不是“对抗宣言”,而是对全球分工规律的清醒认知:中国作为制造巨人,既不会主动封闭市场,也不会容忍被排除在公平贸易体系之外。   你不卖我高端芯片?行,我自己攻;但其他通用技术你捂着不卖,难受的可能是你自己。   毕竟利润下滑会削弱研发后劲,而中国14亿人的大市场一旦转向,替代品很快会填满空缺。   别忘了,中国对美贸易依赖度已大幅下降,前7个月中美贸易额下滑11.1%,外贸占比仅剩9.4%——这就是为什么中国敢对关税政策硬气回应。     其实回头看,林毅夫始终在强调一个核心:开放合作才是最优解。中国继续扩大开放、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既保障自身发展质量,也为世界创造机遇。   至于那些非要“筑墙”的人?市场规律终会给出答案——当美国消费者打“飞的”来华强北扫货时,所谓的“脱钩战略”已经显露出一丝荒诞的底色。 素材来源:环球网 环球网官方账号 2025-04-22 14:37

评论列表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12
2025-08-11 18:13
出口产品只收人民币结算,国家之间贸易,本来就应该以贸易顺差国货币结算,这是基本价值规律常识,如果决心实行了,即可完胜一切争端,迅速结束美元霸权,实现伟大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