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大批乌军装甲车被炸飞,俄军无人机脱胎换骨,西方怀疑背后有高人指点! 在康斯坦丁

大批乌军装甲车被炸飞,俄军无人机脱胎换骨,西方怀疑背后有高人指点! 在康斯坦丁诺夫卡至斯拉维扬斯克的战略公路上,两辆乌军装甲车在触雷瞬间化为火球。这一致命伏击的“导演”,正是悬于高空的一架俄军“天竺葵-2”无人机——它不单记录下攻击全程,更亲自完成了地雷布设。这一幕成为俄军无人机全新作战模式的鲜活注脚:远程布雷、实时监控、精准猎杀三位一体。 作为伊朗“见证者-136”无人机的俄罗斯改进版,“天竺葵-2”已实现脱胎换骨的性能蜕变。其机身采用玻璃纤维复合材料,配备自研B-105卫星导航单元与“Kometa”导航模块,定位精度与抗干扰能力显著提升。 但真正颠覆战场的,是其功能拓展。除传统自杀攻击外,它已承担:远程智能布雷向敌后投放POM-2反步兵雷(杀伤半径16米)与TM-62反坦克雷;实时侦察校射,通过多星抗干扰天线回传目标影像;集群饱和打击,2025年7月俄军创纪录发射6245架次,日均超200架次,压垮乌防空体系。 面对俄无人机技术的跨越式发展,西方质疑有“高人指点”,暗示中国军工企业暗中支持。然而事实在于:中方至今未列装具备智能布雷能力的无人机系统。而俄军依托“未来实验室”等前线单位快速迭代,例如卡尔贝舍夫工兵营在恰索夫亚尔作战中,直接建立野战实验室改装无人机——号称“每台机器都是一次创作”。 这种基于战场反馈的“生存式创新”,使俄无人机在三年内完成三代升级。从2022年依赖伊朗原装部件,到2025年推出全国产喷气型号,其技术路径清晰印证了自主进化逻辑,其实和中方的关系并不大。一名西方观察人士的感叹很应景:“他们用摩托车的价格,实现了导弹的战略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