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月就给我500块,资助不起装什么孙子!”2006年,贫困大学生向海清向媒体怒斥

南烛春之晚阿 2025-08-11 13:38:07

每月就给我500块,资助不起装什么孙子!”2006年,贫困大学生向海清向媒体怒斥孙俪,声称她答应资助到自己大学毕业,但是现在却一分钱都不给,她这分明就是在沽名钓誉!

 2006年,一场围绕“慈善资助”的风波突然在网络引爆,主角是一位贫困大学生向海清,他在博客上发布了一篇万字长文,指责知名演员孙俪中断对自己的资助,并称对方“口头承诺资助至大学毕业,如今却突然撒手不管”。   文章言辞激烈,措辞中暗含愤怒与控诉,声称孙俪根本不是真心帮助,而是在借助自己的故事“沽名钓誉”,事件迅速在媒体与论坛之间发酵,引发了舆论大讨论,也将原本低调行善的孙俪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   时间回到四年前的2002年,那时孙俪刚刚结束了电视剧《玉观音》的拍摄,还只是娱乐圈初出茅庐的新人,当时她偶然在一档名为《希望在山区》的公益节目中,注意到一位名叫向海清的高中男生。   他的家庭经济状况极为困难,母亲常年病弱,生活拮据几近辍学,尽管如此,这个孩子学习成绩优异,在镜头前也表现出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未来的向往。   孙俪深受触动,她回想起自己小时候在单亲家庭中长大的经历,便与母亲商量后决定每月资助向海清500元生活费,帮助他完成学业。   最初的几年,这场远程资助关系进行得顺利而温暖,向海清顺利完成高中学业,在第一次高考失利后,孙俪依旧慷慨出资支持他复读。   到了2005年,他如愿考上了上海的一所本科院校,迈进了大学校园,从捐款、寄书、寄药,到节日慰问、电话鼓励,孙俪与母亲的帮助不仅仅体现在金钱上,更试图给予他情感支持与生活指引。   可进入大学之后,一切逐渐起了变化,向海清的花费开始水涨船高,他以各种理由频繁增加生活费请求,从班费到书本费,再到参加活动的花销,理由五花八门。   据知情人透露,这其中一些用途存在夸大或虚构的情况,与此同时,他已经在学校获得了贫困生补助,并兼职担任助理工作,但这些信息并未向资助方说明。   孙俪起初仍旧选择相信,考虑到大城市生活成本较高,仍继续汇款,但不久后,孙俪的母亲通过渠道了解到,向海清的实际消费已超出基本需求,他更换了电子产品,还为女友购买高价物品。   这些情况与最初承诺刻苦学习、感恩奋进的形象出现了明显落差,几番沟通未果之后,孙俪最终决定中止资助。   资助中断后,向海清表现出强烈不满,他尝试通过短信与电话求情,但均未获得回应,随后他将整段资助关系撰写成控诉信件,在网络上公开发表。   文中多次暗指孙俪并非真正关心他,而是借助“慈善”的表象打造自己形象,他还详细列出自己大学生活的种种困难,试图引发公众同情。   这封信在网络上被大量转载,也引来了媒体的进一步挖掘,一部分声音质疑孙俪是否存在“承诺落空”,但更多调查资料逐渐浮现。   向海清所在学校的学生及老师表示,他领取了校内助学金,并非毫无经济来源,而他的大学生活并不像他在文章中描述得那样拮据,甚至表现得相对宽裕。   此外调查还发现,孙俪四年来的资助金额累计超过两万元,这在当时的物价水平下,已属极为慷慨的长期资助行为。   对孙俪来说,这段经历无疑带来了情感上的打击,虽然她从未公开回应争议,但之后的慈善活动愈加谨慎,转而通过正规渠道设立公益基金,制定更明确的资助标准。   这一事件虽然已成旧闻,但依然留给社会深远的反思,一方面,善意需要制度保障,而不是单靠情感维系,另一方面,接受帮助者同样需要具备责任感与底线意识,从道德层面讲,感恩是一种选择,但失信却是一种背叛。   如今孙俪依旧在公益路上稳步前行,而当年的向海清,则早已淡出公众视野,慈善从不是一场秀,而是一种责任,而真正的尊重善意,莫过于不辜负那份初心。  

0 阅读:55
南烛春之晚阿

南烛春之晚阿

南烛春之晚,四照花未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