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1950年,粟裕正在汇报工作,门突然被撞开。李克农冲进来,声音发颤:“粟裕同志,

1950年,粟裕正在汇报工作,门突然被撞开。李克农冲进来,声音发颤:“粟裕同志,我的小儿子是不是牺牲了?”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50年,北京中南海的作战室里,时任华东军区司令员的粟裕,正向中央汇报战况,他的每一个字都掷地有声,就在此时,作战室的门被一股巨大的力量猛然撞开,一个身影踉跄地冲了进来。 所有在场的人都惊愕地望去,只见一向以沉稳冷静著称的“特工之王”李克农,此刻竟双眼布满血丝,声音发颤,他一把抓住粟裕,失态地问道:“粟裕同志,我的小儿子是不是牺牲了?” 这一问,瞬间击碎了满室的肃静,这位在隐蔽战线上行走自如、令敌人闻风丧胆的传奇人物,何以会为一个前线士兵如此方寸大乱,他口中的“小儿子”究竟是谁,而他的命运,又与那场惨烈的战役有着怎样的纠缠? 故事,也正沿着两条主线展开:一条在刀光剑影的隐蔽战线,另一条则在炮火连天的正面战场,父亲李克农,便是中共情报系统的一根擎天柱,一个在黑暗中为革命凿出光亮的“影子”。 早在1931年的上海,当组织面临毁灭性打击之时,正是他临危不乱,凭借超凡的智慧与胆识,硬是从铁桶般的围剿中掩护了数百名同志安全撤离,他的工作,要求他必须像影子一样,不显山不露水,同时保持极度的谨慎与冷静。 为了保护家人,也为了磨砺儿子的意志,他从小就给小儿子李伦立下了铁律:绝不能对外透露自己的父亲是谁,更不许有任何特权思想。 并且儿子李伦,则走上了一条与父亲截然不同的道路,他没有藏身于幕后,而是选择奔向炮火最猛烈的前方。 在1947年,李伦主动请缨参军,并且坚决地为自己取了一个化名——李润修,他想用这个陌生的名字,换取一份不被“区别对待”的公平,去战场上争得一名普通战士的真实功勋,他被分配到华东野战军特种兵纵队,那是一支专啃硬骨头的王牌部队。 凭借着一次次真刀真枪的战绩,这个沉默寡言的年轻人很快晋升为副营长,赢得了所有人的尊重。 然而,这两条看似平行的命运轨迹,终于在1950年5月的舟山群岛战役中,发生了惊心动魄的交汇。 当时,李伦所在的炮兵营接到命令,必须死死封锁登步岛敌军的退路,而他所在的阵地,恰恰是双方火力交织最密集的死亡地带。 当敌军发起的第三轮毁灭性轰炸过后,前线指挥部发现,李伦与他带领的整个火炮群都陷入了失联状态,通讯设备尽毁,人员伤亡情况不明,这个名叫“李润修”的副营长,仿佛就在炮火中人间蒸发了。 而消息以一种模糊而不详的方式传回后方,这才有李克农闯入作战室,那揪心的一幕,粟裕深知此事的分量,他一面安慰焦灼的李克农,一面立刻下达指令,调动所有力量,在舟山前线的各部队伤亡报告、以及后方医院的收治名单中进行地毯式搜寻。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李克农在指挥部的一角沉默地等待着,那份看似冷静的表象之下,隐藏着一位父亲所能承受的极限煎熬。 而几个小时后,一条关键线索从宁波野战医院传来:医院里收治了一位身份未能核实的重伤员,而他登记的名字正是“李润修”。 更让人动容的是,医护人员报告说,这名战士在深度昏迷中,嘴里依然在不停重复着“开炮”、“继续压制”之类的战斗指令。 经过紧急核实,那个在昏迷中仍在战斗的英雄,正是李伦,他还活着,这个消息,让所有人长舒了一口气,也让人们对这个年轻人肃然起敬,他的骨子里,早已将战士的职责看得比生命更重。 得知儿子生还的消息,李克农连夜独自一人赶往宁波,他没有惊动任何人,只是悄悄来到医院,坐在儿子伤痕累累的床边,他看着儿子,没有说一句话,只是静静地坐着。 这个在敌后战线纵横捭阖的男人,此刻所有的情感都化作了这无声的凝视,临走前,他从随身的口袋里,小心翼翼地取出一枚一等功勋章,轻轻放在了李伦的床头。 这枚勋章,超越了千言万语,既是一位父亲对儿子最深沉的爱与骄傲,更是一位老兵对一个年轻战士的最高认可。 在风波平息后,粟裕专门就此事向总参写了一份报告,详细叙述了李伦在舟山战役中的英勇表现与关键作用,并建议将其列入战役集体嘉奖名单。 这份报告实事求是,没有因为李伦的特殊身份而刻意拔高,只是将一个凭借自身实力立下赫赫战功的年轻军官,还原成他本该有的英雄模样。 而李伦伤愈后,也未曾辜负这份期望,他继续在军队服役,凭借自己的努力,在1988年晋升为中将。 并且退休后,李伦将自己的积蓄悉数捐给了延安大学,他说,这是为了圆父亲当年未能实现的读书梦。 直到2019年,李伦在北京逝世,享年92岁,他用自己的一生,完美地继承并发扬了父辈那不朽的家国信仰。 【信源】原文登载于央视网 2019年6月25日 关于‘“特工王”李克农之子李伦中将逝世,享年92岁’的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