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个朋友合伙干了个工程,总垫资七八百万,还没到甲方结账的进度,眼看熬不下去了。 老代和老王这对难兄难弟最近愁得头发都白了几根。他们找到我,希望我能说服弟弟帮忙渡过这个难关。我弟弟在建筑行业小有名气,手头资金比较充裕。 电话那头,弟弟听完情况后沉默了几秒,然后说:"明天我亲自去工地看看。" 第二天一早,弟弟穿着工装,带着两名技术员出现在工地。他仔细查看了施工日志、材料清单和现场进度,最后把老代和老王叫到一边。 "问题不是钱,而是你们的施工方案有漏洞。"弟弟指着图纸说,"按这个方案继续,即使借到钱也是在给自己挖坑。" 老代急了:"我们干了十几年工程,哪会算错?" 弟弟拿出计算器:"你们预算的水泥用量少了近两成,钢筋规格也不符合新规范。甲方验收时肯定要出问题。" 老王脸色煞白:"那现在怎么办?返工成本我们承担不起啊!" 弟弟笑了:"我可以投资入股,但有个条件 - 我要全权负责后续技术指导和材料采购。" 就这样,弟弟不是简单地借钱,而是成了项目的技术顾问和材料供应商。他调整了施工方案,优化了材料使用,甚至亲自和甲方沟通了几次。 三个月后,项目不仅顺利完工,还因为质量过硬获得了甲方额外奖励。结算时,老代和老王拿到的利润比预期多了近四成。 老代感慨道:"当初要是真借到钱硬撑,恐怕早就赔得裤子都没了。" 老王点头:"是啊,这才明白什么叫'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弟弟笑着摇头:"工程这行,技术是根本,资金只是工具。下次再接项目,记得先算好细账,别再靠救火车了。" 现在,老代和老王的公司已经成了弟弟的长期合作伙伴,他们经常笑称那次"差点破产"是他们职业生涯的转折点。
昨天,我朋友的婆婆打电话说想孙子了,想过来住两天,结果她还没说话,她老公直接就拒
【4评论】【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