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日军进犯长城要塞喜峰口,29军军长宋哲元任命赵登禹为前敌总指挥,死守

候松呀 2025-08-12 14:07:04

1933年,日军进犯长城要塞喜峰口,29军军长宋哲元任命赵登禹为前敌总指挥,死守阵地。日军的火力很猛,眼看就要突破29军的防线时,只见赵登禹二话不说,抡着两把大刀就朝着黑压压的日军冲了上去。 旁边的战士们一看,旅长都冲上去了,便纷纷抄起大刀冲向日军,一场血战,日军扔下几百具尸体被打退了,29军的官兵伤亡也不小。 赵登禹与下面的军官商量:日军的枪炮优势太明显,白天跟日军作战,29军总是吃亏,不如趁着天黑偷袭日军的炮兵阵地,用大刀与日军进行贴身肉搏,才能发挥29军的优势。 最后赵登禹一拍板:由赵登禹亲自带领自己的旅,夜袭日军的炮兵阵地。 那天晚上,天下着小雪,赵登禹旅的一千多名官兵,人人手持大刀,借着夜色神不知鬼不觉地潜入了日军的炮兵驻地。 当时的日军十分自傲,完全没想到会受到突袭,所以被29军的大刀队杀的人仰马翻。根据战后统计,这一战总共消灭了日军500多名,日军的重炮全部被摧毁,这就是有名的喜峰口大捷,29军的大刀队也在全国扬名。 卢沟桥事变爆发时,赵登禹已经升任为了师长,他奉命率领部下驻守南苑。 当时日军派出四个联队进攻南苑,白天日军有飞机大炮的掩护,赵登禹的部队不能发挥跟日军贴身肉搏的优势,于是决定晚上再去偷袭日军的阵地。 天黑后,赵登禹率领敢死队快要接近日军阵地的时候,结果被日军发现,冲锋在前的赵登禹身中数弹,壮烈牺牲,一腔热血洒在了他捍卫的国土上。 今天北京的赵登禹路,是为了纪念抗日英烈赵登禹而特意命名的。 赵登禹是山东人,从小习武,身材高大魁梧,成为一名西北军战士时才16岁出头。当时的冯玉祥对身高力壮的赵登禹非常赏识,便让他做了自己的贴身护卫。 赵登禹有一个特点:每逢两军对垒时,赵登禹总是身先士卒,双手挥舞两把大刀,直扑敌阵,立下了不少战功,后来赵登禹成了29军下面的一个旅长。 致敬抗战英雄!

0 阅读:54
候松呀

候松呀

候松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