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夏天的一个普通夜晚,广东顺德海关的公务员石悦下班回家,轻手轻脚地关上门

良奥谈娱乐圈 2025-08-13 00:16:37

2006年夏天的一个普通夜晚,广东顺德海关的公务员石悦下班回家,轻手轻脚地关上门,压低声音对妻子说:“老婆,我银行卡里多了4100万,千万别告诉别人。” 妻子手里的遥控器差点滑落,她盯着丈夫看了好几秒,突然笑出声:“你开什么玩笑?”可当石悦把手机银行余额递到她眼前,那些密密麻麻的零像钉子一样扎进视线,她的手指悬在屏幕上方微微发抖:“这到底……怎么回事?” 石悦只是平静地扶她坐下:“写书赚的。”妻子愣了半天才回过神——眼前这个每天按时上下班的丈夫,什么时候成了作家? 这个让妻子惊掉下巴的“秘密工程”,其实早在他五岁时就埋下了伏笔,那年他拽着父亲挤进书店,死盯着柜台里那套浅绿色封皮的《上下五千年》。 五块六的标价在当时能买四十斤大米,父亲捏着半个月菜钱犹豫时,孩子眼里的光终究让他心软了。 谁也没想到,这套书会被石悦翻烂了十二遍,书脊用胶布缠了又缠,边角磨得像旧地图。 中学时他迷上电视剧《大明王朝》,有次逃课回家追剧被老师逮住,他竟搬出《明实录》里的段落和老师辩论,气得班主任直拍桌子:“历史书能当饭吃吗?” 2006年3月的某个深夜,天涯论坛“煮酒论史”板块突然冒出个叫“当年明月”的新人。 他用简历体介绍朱元璋:“姓名:朱元璋;学历:无;职业:皇帝;主要经历:放牛、要饭、造反……”这种把皇帝写成职场新人的戏码,让深夜刷帖的网友笑喷了茶水。 帖子标题《明朝那些事儿》像颗深水炸弹,两个月点击量冲破百万,服务器几次瘫痪。 网友疯狂催更:“蹲到凌晨三点就等更新!”而此刻作者正穿着海关制服在码头查走私,趁同事交接班间隙,躲在集装箱后拿手机码字。 最紧张的一次缉捕行动,他蜷在装甲车角落写朱棣北伐,枪械碰撞声里还惦记着“待会得把蓝玉的结局写完”。 质疑声来得比版税更快,有人贴出十七页勘误表,指责他歪曲史实;论坛大V联名指控他刷点击量。石悦只在天涯回复了一句话:“伪造数据的人,不配谈真实历史。”转身就把海关查获的走私账本照片甩上网——那些涂改的票据和篡改的历史何其相似? 出版社捧着合同找上门时,他坚持要完成免费连载:“追更的读者里有外卖员和流水线工人,他们不该为知识付不起钱。” 当首印五十万册的《明朝那些事儿》上市三天售罄时,石悦正在会议室整理缉私案卷。 编辑激动地报喜电话被他按掉三次,最后只得发短信:“兄弟,你财务自由了!”四百多万版税打进工资卡那天,他照常去码头查了批盗版光盘。 签售会安排在海关内部会议室,同事看着这个天天帮自己泡茶的年轻人,穿着笔挺制服坐在主席台签名,恍惚间像在见证平行时空的奇观。 更让人费解的是,四千多万稿费他全存了定期,单位老宿舍的褪色窗帘照旧挂着,有次被问“不换套大房子吗”,他指着书里海瑞的章节笑:“欲望这玩意,明朝人就教我看透了。” 名利双收的代价很快显现,匿名举报信塞满纪委信箱,指控他“利用公务员身份牟利”。 妻子见他整夜抽烟,轻声说:“咱们身正不怕影子斜。”第二天他抱着出版合同和税单走进监察室。 经三个月审查,组织确认收入合法,但建议他暂停写作,他默默收起键盘,把天涯连载的首页打印稿压进办公室柜子底层。 后来书卖到三千万册时,大学重金邀他讲座,学生挤满礼堂追问:“什么时候写清朝那些事儿?”他望着窗外摇头:“写完崇祯上吊那晚,我说过历史最怕‘本来可以’——这话也是说给自己听的。” 如今在上海某机关大楼里,人们常看见石悦拎着磨破角的公文包匆匆走过。 有新人好奇翻出《明朝那些事儿》,对比扉页照片和现实中的副主任,总嘀咕“真是同一个人?”他偶尔在内部党课讲到海瑞反腐,台下人听得入神时,或许会想起二十年前顺德码头那个奇妙的夜晚——当妻子颤抖的手抚过银行短信的荧光屏,他正把查获的盗版光盘摊开在桌面。 那些廉价塑料膜反射着月光,恰如书里描写的明代铜镜,照见欲望也映出本心。 四百年前张居正改革的账簿,四百年后海关查获的走私单,在他眼里都是历史的回旋镖,而他自己成了那个执拗的投掷者,用半生证明一件事:在潮水般的掌声和诱惑里站直身子,比任何畅销书榜单都难得多。 央视《面对面》(石悦专访:讲明朝那些事儿的那个人) 中国新闻网("当年明月"上央视讲述创作历程) 上海市人民政府公报(干部任职通知及履历公示)

0 阅读:7

猜你喜欢

良奥谈娱乐圈

良奥谈娱乐圈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