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皮定均看上了女干部张烽,就让县长去说媒,张烽听说了县长的来意后,拒绝道:“他条件很好,但我不想嫁给他!” 皮定均出生在安徽金寨一个穷苦农民家,1914年那年,家里日子过得紧巴巴,他从小就帮着干农活。十六岁时加入红军,从最底层士兵干起,扛枪打仗,经历了长征那段苦日子。抗日战争爆发后,他调到八路军一二九师,负责太行山区的战斗任务。皮定均打仗胆子大,常常带队突袭日伪军,破坏他们的补给线。1940年夏天,他指挥部队奇袭涉县,消灭了三百多名敌人,巩固了根据地。张烽比他小九岁,1923年出生在河北涉县一个贫农家庭,十五岁就参加八路军,从事妇女工作,动员大家支援前线。两人都在太行山区工作,皮定均是分区司令员,张烽是妇救会主任,工作上偶尔碰面。 皮定均二十六岁那年,还没成家,因为部队生活,接触女同志的机会少。他在涉县见到张烽,觉得她年轻有文化,就动了心思,让县长郑晶华帮忙说媒。张烽听说后,直接拒绝了,理由是不想嫁给军人。她在妇救会干活,见过太多战士牺牲,留下家属孤苦伶仃。她自己年纪轻,不愿冒险过那种日子。皮定均知道后,没纠缠,就把心思放回打仗上。抗日时期,太行山区条件苦,部队常转移阵地,皮定均继续指挥小股部队伏击敌人,保卫根据地。张烽则坚持妇女动员,组织生产军需品,帮助照顾伤员家属。那个时代,婚姻事往往跟工作环境挂钩,很多人顾不上个人问题。 一年后,皮定均遇到另一个女同志陶莹,两人处得不错,打算结婚。但部队有规定,干部要满二十八岁才能结婚,皮定均差一岁,还记错自己年龄,以为要等四年。两人等不起,就分开了。皮定均后来弄清岁数,陶莹已经走了。他继续单身,投入抗日战斗。1943年,他二十九岁,干部们帮着张罗对象,他还惦记着张烽。五分区政委徐子荣知道后,主动帮忙,先找张烽劝说,她有点动摇,但还是坚持。徐子荣又找张烽家人,讲皮定均的战绩,他们都同意,一起劝她。皮定均写信给她,她退回信,但帮改了错别字。这事让皮定均觉得有希望,继续追求。 1943年六月,张烽被皮定均的诚意打动,同意结婚。婚礼办得简单,条件有限,没酒没菜,用白开水凑合。婚后,两人感情稳固,一起经历战争。张烽随军转移,皮定均指挥部队南下,参加中原突围。解放战争时期,皮定均率部阻击国民党军,掩护主力转移。张烽生下第一个孩子,取名皮豫北,因为在豫北根据地怀上。后来他们又有六个孩子,家庭生活虽苦,但互相支持。皮定均升任军长,参加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张烽在后方工作,照顾孩子,同时参与地方建设。 新中国成立后,皮定均调到福州军区,当司令员,继续军事工作。张烽随军到福建,负责直属政治部副主任,处理部队事务。两人育有七个孩子,长子皮楠、次子皮楠、三子皮楠等,有的从军,有的从事其他工作。家庭教育注重革命传统,孩子们从小听父亲讲打仗经历。皮定均工作忙,但回家总抽时间陪孩子。张烽操持家务,还参与社会活动。五十年代,部队现代化建设,皮定均推动训练改革。张烽在妇女工作中,推动军属权益保障。那个年代,军人家庭搬家频繁,他们从太行山到中原,再到东南沿海,适应各种环境。 皮定均在军区推行严格训练,强调实战能力。张烽支持丈夫工作,同时教育孩子自立。长子皮楠从军,次子皮楠也入伍,三子皮楠选择科研。四女皮楠从事教育,五子皮楠经商。家庭成员分布各地,但保持联系。六十年代,皮定均参与国防建设,巡视边防。张烽在后勤部门,组织文化活动。七十年代初,皮定均视察部队,飞机出事,与长子一同遇难。那是1976年七月七日,视察东山岛时失事。张烽悲痛,但坚强面对,继续生活。孩子们继承父亲遗志,各行各业贡献力量。 张烽退休后,住在福州,回忆抗日岁月,写下一些回忆录。孩子们经常探望,孙辈们听她讲爷爷的事迹。皮定均的故居在安徽,保存着两人照片和信件。张烽2009年五月二十六日去世,享年八十六岁。她的离世,让家人缅怀那段历史。皮定均的战绩被写入党史,太行山区有他的纪念碑。张烽的工作也得到认可,妇女动员方面的贡献突出。两人婚姻从拒绝开始,到相伴三十三年,体现了那个时代军人的韧性。子女们如今分散全国,有的退休,有的还在岗位上。
抗战时期,八路军制造步枪的无缝钢管从哪里来?在抗战初期,国民政府能从正规
【7评论】【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