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11月4日,傅作义在南京用一句话戳中了蒋介石的心窝。他说:固守华北是全

吴仁韵说 2025-08-13 11:04:01

1948年11月4日,傅作义在南京用一句话戳中了蒋介石的心窝。他说:固守华北是全局,退守江南是偏安。“王业不偏安”,正是蒋介石心头最大的痛点。

此时,辽沈战役已于两天前结束,林彪指挥的东北野战军歼灭国民党军47.2万余人,使自己的兵力达到百万,入关参战指日可待。华北傅作义统辖的60万大军应何去何从?必须尽早定夺。11月4日蒋介石召傅作义来南京召开的这次军事会议,就是商讨此事。

会上,国防部长何应钦提出了放弃平津、沿海路南下的方案。实际上放弃华北的想法,早在辽沈战役后期,蒋介石就曾向傅作义多次提出。蒋介石看到东北国民党军已经封闭在关外,希望基本上已经破灭,那时他就劝傅作义南下,将部队撤到长江以南。其实,此时对国民党来说,放弃华北、大军南撤,无疑是壮士断腕的明智之举。为了说服傅作义接受这个方案,蒋介石承诺所有的江南军队都归傅作义指挥,并委任他为东南军政最高长官。

但蒋介石长期以来对付军阀“表里不一”的那一套,此刻却发挥了巨大的负面作用。傅作义闻听此言,心里想的是:现在说的好听,真的撤回了江南,军队就不归我控制了,到那时,自己失去了人马和资本,下场就和冯玉祥将军一样了,成了任人摆布的在野分子。因此,面对何应钦的南撤方案,傅作义侃侃而谈,他特意引用了诸葛亮出师表中“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的话来打动蒋介石,同时表明自己的决心。此时的蒋介石也正处在矛盾重重的心理挣扎中,从军事角度看,傅部南下有利于加固长江防线,但放弃平津,会让国民党政府在舆论上、民心上失分太多。更重要的是,他从骨子里并不甘心与共产党“划江而治”。#历史知识# 

同时,蒋傅二人都认为林彪的东野大军刚刚打完一场52天的大决战,不会马上入关,至少要休整三个月。因此蒋介石决定放弃初衷,采取一个折中的办法:暂守平津以观其变,将兵力向天津一带收缩,重点是保持塘沽出海口,战时可以接受补给,不能战时则可以从塘沽海上向南撤退。

但傅作义并没有按照蒋的命令进行部署,他要给自己多留一条后路。从南京回来后,他一面积极扩充兵力,另一方面却没有收缩兵力,反而将60万大军西起归绥东到河北滦县,摆出了一个绵延几百公里的一字长蛇阵。他的想法是,除了可以从塘沽海上撤退,还可以沿张家口退回归绥老家。但他的内心里也深深知道,这两条退路都有着致命的弱点:西撤虽然可以回到起家的根据地,但那里地广人稀,物资匮乏,养活不了庞大的军队,南下则要冒着被中央系瓦解的风险,因此,一直以来,他都在犹豫不决。

除了选择战,还有一个选择就是和。他给毛泽东发去了一封求和电报,电文里说:“我已认识到过去以蒋介石为中心来统一国家复兴民族,是完全错误的。决计将所属的60万军队、200架飞机交由毛先生指挥,以达救国救民之目的。”但是,他用60万军队当筹码来进行试探和讨价还价的意图,引起了毛泽东的反感,他决定不予理睬。一直没有收到回复的傅作义心里更加没底,他又又请出毛泽东在湖南读高中时的校长符定一和民主人士彭泽湘,前去求和。但此刻,一份中央社会部的情报已经摆在毛泽东的案头:“近期据傅秘书长郑道儒谈,傅匪曾说,国共合作是一时的优待,而将来难免被清算,所以决心一拼。”

几封电报摆在一起,毛泽东对傅作义的意图已经了然于胸:傅作义只是以求和来拖住中共,使林彪大军不急于入关,从而争取足够的时间从容部署。毛泽东决定将计就计,11月18日,就在毛泽东通过符定一答复傅作义欢迎和谈的同一天,他给东北野战军司令员林彪发出措辞坚决的4a级电报,要他克服一切困难,立即秘密入关,平津战役就此拉开了帷幕。战役的最终结果,是傅作义接受了和平改编,使北平免于战火之灾。

新中国成立后,傅作义担任水利部长。他在20多年部长任内,为新中国水电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直到1972年10月才因病辞去部长职务。

1974年 4月19日,傅作义在北京医院病逝。23日,周恩来总理亲自主持追悼会,叶剑英致悼词,高度赞扬了傅作义对抗日战争,北平、绥远的和平解放作出的重要贡献,以及他为台湾早日回归祖国怀抱所贡献的力量。

0 阅读:148

猜你喜欢

吴仁韵说

吴仁韵说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