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式不见了,三军仪仗队26年来首次换新枪,191枪族果然一统江湖 2025年8月9日深夜,天安门广场的灯光照亮了整齐的队列。 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的首次演练正在进行,当镜头扫过三军仪仗队和徒步方队时,熟悉95式步枪的人都会眼前一亮。 那些陪伴了部队26年的"老伙计"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清一色的QBZ-191系列突击步枪。 这不是191枪族第一次公开亮相,但如此大规模的集体登场,还是头一遭。 回想2019年国庆70周年阅兵,15个徒步方队里,只有陆军和武警的队伍握着191,剩下的12个方队继续用95式,连预备役方队扛的还是更老的81-1式。 那会儿不少人嘀咕,这新枪怕是跟之前的03式一样,顶多在部分部队试试水,想让全军换掉用了几十年的95式,哪有那么容易? 可这次演练的画面不会说谎。 三军仪仗队的战士肩扛191走过金水桥时,枪身线条流畅,机匣上方的导轨在灯光下泛着微光,跟记忆里95式那个突兀的"提把"完全不同。 后面的海军方队,空军方队也是一样,崭新的191在夜色里连成一片,连枪托伸缩的刻度都看得清清楚楚。 这场景让人想起1999年国庆50周年,三军仪仗队第一次举着95式走过天安门,当时无托结构的新奇模样,也曾让全国人民眼前一亮。 后来它跟着部队参加过汶川救灾,去过亚丁湾护航,连俄罗斯红场阅兵都亮过相,2025年5月的莫斯科胜利日阅兵,中国方队扛的还是它。 但老枪总有跟不上趟的时候。 新兵们练枪时总抱怨,95式的瞄准基线太高,贴腮瞄准的时候,半个脑袋都露在外面 想装个红点瞄准镜?得先拆了那个"提把",装上转接件,折腾半天不说,瞄准镜位置还是别扭,脖子伸得跟鹅似的。 班里有个左撇子战士更惨,换弹匣时胳膊总磕到枪身,急得满头汗。 2010年出的95-1式改了点毛病,加了个小握把,保险机也挪了地方,但骨子里还是老样子,想挂个战术手电都得找地方绑。 191枪族就是冲着这些毛病来的。 设计的时候就没要那个"提把",机匣上面直接弄了条长导轨,想装什么瞄准镜随便挑,高低能调,怎么舒服怎么来。 枪托能拉长缩短,高个子战士把枪托拽出来,矮点的推回去,每个人都能找到合适的长度。 最神的是枪管,就跟机匣连着,护木碰不着它,开枪时震动小多了。 有老兵试枪回来念叨:"300米外打靶,191能把子弹都聚在一个拳头大的地方,比95式稳多了。" 它的家族也热闹,标准步枪,短管卡宾枪,精确射手步枪,连班用机枪都用一个枪族的零件,战士们拆修起来省老事了。 生产的时候还用了不少新法子,枪管是冷锻出来的,内壁镀了铬,打多少发子弹都不心疼。 枪身用的材料也怪,看着结实,拿在手里却轻,空枪才七斤多点,比95式还轻了半斤。 去年在高原驻训的部队说,零下三十度的天气里,191拿出来就能打,不卡壳,不冻手。 其实191的路也不是一帆风顺。 刚露面那阵,有人说它跟国外的枪太像,没95式有"中国特色"。 还有人担心,全军换一遍新枪得花多少钱? 可部队试装后,好评越来越多。 特战队员说它挂着消音器、瞄准镜还能塞进背包,边防巡逻的战士讲,在雪地里摔两跤,捡起来照样打,海军陆战队在海里泡过的枪,擦干了就能用。 2021年中俄联演时,191第一次在国外亮相,俄罗斯大兵凑过来看,嘴里"哈拉少"不停。 现在部队里换枪跟传接力棒似的。 先是特种部队用,然后是边防,海防,2023年入伍的新兵,领的都是191,老兵们看着眼馋。听说95-1式的生产线都停了,仓库里的老枪有的封存,有的给了武警部队。 这次演练里,连三军仪仗队都换了,说明这枪是真过关了。 当然,不是所有枪都得跟着换。 国旗护卫队的战士们还扛着56式礼宾枪,镀铬的枪身擦得锃亮,跟191的哑光黑形成鲜明对比。 那些枪是上世纪50年代的老伙计,打不了实弹,却比谁都有分量。 它们站在天安门广场上,看着191枪族走过,就像看着中国轻武器从仿造到创新,再到成熟的这条路。 轻武器的迭代,从来不只是换个新家伙那么简单。 从81式到95式,是从7.62毫米到5.8毫米的跨越,从95式到191枪族,是从满足"能用"到追求"好用"的转变。 这背后是工厂里更精密的机床,是实验室里更科学的测试,是部队里更贴近实战的训练。 解放军不再只想着"多装备,广覆盖",而是琢磨着"更精准,更灵活,更可靠",这种从数量到质量的转变,在191枪族身上看得明明白白。 再过些日子,95式可能就会慢慢从训练场,阅兵场淡出,但它在靶场上的枪声,在演训中的身影,总会留在老兵的记忆里。而191枪族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1982年,陈锡联上将的二儿子不幸牺牲,那时的陈锡联已经年近70,中央害怕他会过
【3评论】【5点赞】